
开篇语: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近年来,安顺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今日起,安顺日报推出“石榴花开映瀑乡”系列报道,聚焦安顺各族群众在生产生活、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见证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书写的团结篇章。

近年来,我市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走出了一条产业与民族团结互促共进的特色之路,不仅鼓起了各族群众的“钱袋子”,更拉紧了民族团结的“情感线”,在共兴共富中绘就了一幅产业赋能、团结繁荣的新画卷。
“十四五”期间,全市民宗系统实施项目208个,主要用于在民族地区开展基础设施补短板、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孵化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建设,推动各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乡村振兴进程中。
共育农业产业结同心
“指尖轻轻掐住嫩芽,这样采下来的茶叶才能完整,才能卖得上好价钱。”9月14日清晨,西秀区旧州镇茶岭村的茶园内坐满了茶农。来自贵州嘉合轩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正用双语给大家进行技术培训。
“我们村不仅有汉族群众,还有苗族等少数民族群众,这样的双语培训,能让大家都能听得懂。”茶岭村党总支书记杨勇说。

茶岭村茶山 茶岭村供图
2022年,茶岭村积极向上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对荒废的生产厂房和生产设备进行提质改造和维修,同时引进贵州嘉合轩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村企联盟”合作模式。
“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590万元落地茶岭村,用于发展茶产业项目,在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后,经村民代表大会等会议通过,获批资金用于购买茶叶生产新设备。”杨勇介绍。
茶岭村用活用好这笔补助资金,推动茶产业由单一低附加值的“小农作坊”向“规模产业”发展模式转变。如今,每到采茶季,合作社都会组织村民分工协作,大家各司其职、互帮互助,让茶产业成为带动各族群众增收的“黄金产业”。
目前,该村茶叶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建有标准化茶叶加工厂1个,年产值超300万元。
同样因产业发展受益的还有平坝区羊昌乡龙海村。
龙海村分布在羊昌河两岸,属典型的依山傍水布依族聚居村落。全村共有1105户4451人,其中布依族人口有440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9%,2016年被省布依学会授予“黔中布依第一村”。
龙海村以产业兴旺为基石,积极探索产业多元化。该村近年来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引进有资质的种植大户进村发展猕猴桃、茶叶、冰脆李、罗氏虾等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就业”的模式,有效提高土地产能,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在安顺,像茶岭村、龙海村这样通过产业共育实现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的村庄还有很多,这些村庄以产业为媒,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共同富裕的土壤里更加绚烂。
传统手工业焕发新活力
黄果树旅游区石头寨村是典型的布依村寨,有600多年历史,蜡染制作历史悠久,素以“家家有蜡,户户事染”闻名。而“省工艺美术大师”“安顺工匠”获得者伍琴的布依蜡染工作室便位于其中。
来到伍琴的工作室,以蓝、白为主色调的蜡染服饰挂满墙壁,坊间制作蜡染作品的染缸、晒架、煮锅一应俱全。

伍琴用蜡刀蘸蜂蜡在白色画布上作画
“过去以传统服饰制作为主,现在主要做旅游商品,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结合起来,纯手工制作衣服、丝巾、壁挂、桌布、手包、摆台等。”伍琴告诉记者,其蜡染产品远销国内外,年均收入20多万元。
近年来,安顺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以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为载体,让传统手工艺绽放出更绚烂的光彩。
在位于安顺经开区宋旗镇平寨村的三合苗寨,市级乡村工匠杨小东制作的芦笙销售覆盖全国各地,还销往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

杨小东正在调节芦笙音调
在平坝区天龙村的银饰工坊内,郑红祥在锻打技艺中融入时尚元素,改良的吊吊耳环等产品每年吸引游客超万人;
……
刺绣印染、金属锻铸、雕刻彩绘、民族乐器制作、传统建筑、食品制作等民族手工业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载体。
文旅融合促振兴
“推开窗就能看到流水潺潺,出门就能品尝到白族美食,欣赏民族特色表演,这样的乡村旅游太舒服了!”来自重庆的游客张先生在普定县白岩镇讲义寨阿妹山庄的民宿里,一边欣赏着窗外的田园风光,一边对民宿赞不绝口。
讲义寨是一座由白族、苗族组成的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近年来,该村依托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发展民宿产业,村民纷纷将自家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让这个曾经冷清的村落变成了“网红打卡地”。

游客和讲义寨群众一起体验民俗风情
如今,讲义寨已发展民宿56家,可提供1678个客房给游客住宿,民宿经济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大坝村是一个汉族、苗族等多民族共居的村寨,我们通过轮流担任‘轮值管家’的方式,让村民都能为村里的发展出一份力。”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党支部委员王江平说。
在村里的“共富合作社”里,村民通过技能培训提升了民宿经营、餐饮服务、导游讲解等多元能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大坝村这个曾经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寨,打造出60家精品民宿、300多间客房,旺季月均营业额达到约140万元。

大坝村
近年来,安顺聚焦乡村旅游发展,依托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在这一发展中,各族群众团结一心,不仅实现了增收致富,更在交流互动中增进了解、加深感情,让“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深入人心。
从共育产业到文化浸润,从农文旅融合到共同富裕,在安顺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各族群众正携手并肩,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不断迈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