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报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安顺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要求,由安顺市政府办公室综合2018年度安顺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情况编制而成。报告内容包括围绕“三大战略”实施和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公开解读回应“三位一体”体系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试点建设、政务公开平台建设情况等。本报告电子版可在安顺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anshun.gov.cn)信息公报专栏下载。如对报告有疑问,请与安顺市政府办公室联系(地址:安顺市委、市政府大院综合大楼515室,邮编:561000,电话:0851-33281099,邮箱:asxxgk@163.com)。
一、围绕“三大战略”实施推进政务公开情况
(一)着力推进“大扶贫”信息公开。紧紧围绕2018年全市扶贫工作开展情况,统筹整合政务新媒体、政府网站、新闻报刊等信息公开渠道,及时有力地公开全市脱贫攻坚“四场硬仗”“三保障”“春风行动”“夏秋攻势”及考核验收、巡视整改等工作情况。一是公开政策文件。《安顺市脱贫攻坚问责工作细则》《关于精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意见》《安顺市易地扶贫搬迁“四先四比”工作方案》等文件均在印发后5个工作日内在政府网站上公开发布。二是公开扶贫项目资金。2018年省下达我市中央、省级财政扶贫资金51877.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4676.9万元、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200.7万元,全部在市县两级政府门户网站公告公示。三是宣传扶贫经验做法。发布西秀区大坝村、平坝区塘约村、菜单式扶贫、一村一公司、五户联保等脱贫攻坚先进经验信息;市级表彰的脱贫攻坚150名优秀共产党员、15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100个先进党组织名单;脱贫攻坚政策宣讲报告会157次,全市新时代讲习所脱贫攻坚有关培训86期相关信息;“安货入青”“安货入渝”“安茶北行”、关岭牛、金刺梨、火龙果等农业产业扶贫信息,共计46800余条。
(二)着力推进大数据信息公开。一是“安顺彩云”平台建成运行,实现了部分数据资源共聚共享。全市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已经初步建成,完成690个数据资源和20多万条数据上架,实现39个单位(部门)数据开放。二是政务应用能力提升。新建煤炭大数据管理平台、城管信息化管理平台、国有资产监管平台等大数据政务应用项目。全市各类政务非涉密应用系统1241个,涉及61个市级部门(单位)和近300个县级部门,实现了基础地理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提升了数据和资源共享率。三是深化推广大数据在各领域的融合应用。全市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评估水平较2017年有明显提升,已形成标杆项目7个,示范项目85个,带动融合企业108户。四是安顺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数据开放平台建成。经济、统计、资源等数据实现开放共享。
(三)着力推进大生态信息公开。一是推进省、市环境保护督察信息公开。围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公众期待,传导压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二是推进空气质量信息公开。开展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工作,向社会发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信息。三是推进水环境质量信息公开。按月公开县城、按季度公布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四是推进环境监管信息公开。除涉密项目外,全面公开建设项目(含核与辐射建设项目)环评信息,全本公开环评文件和批复文件。
二、围绕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政务公开情况
(一)推进权责清单标准化建设。制定下发《安顺市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动态管理办法》,大力推进权责清单“三级四同”,市级部门(单位)在市级政府工作部门(单位)权责清单(模板)基础上对各自权责清单进行编制,并分别在安顺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和本单位门户网站上公布。2018年34个市政府工作部门共有各类行政权力3448项,较2017年增加378项;责任事项25309项,较2017年增加2556项。
(二)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建立健全市、县两级政府部门和乡镇政府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动态调整机制,指导县(区)、乡镇按照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和国家、省、市有关决定编制、优化流程图。2018年审核全市政府部门权力运行流程图3383张,其中,行政许可230张、行政处罚2603张、行政强制155张、行政征收11张、行政给付8张、行政检查159张、行政确认27张、行政奖励32张、行政裁决3张、行政其他155张。
(三)推进行政审批“六个一”清单管理。制定下发《关于印发<安顺市行政审批“六个一”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安审改办发〔2018〕8号),明确改革目标、实施范围、改革内容,制定网上办理、当场办理、便民化服务事项承诺办理、限时办理、从严监管事项目录清单,并向社会进行公告。2018年共审核市级部门行政审批“六个一”改革事项1578项,其中网上办理事项223(含子项26项),当场办理事项80项,承诺办理事项19项,限时办理事项196项,便民化服务事项40项,从严监管事项1020项。
(四)推进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按照“谁主办、谁答复、谁公开”的原则,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通过门户网站公开了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共公开人大建议办理结果331件,政协提案517件,其中,省人大代表建议6件、省政协委员提案13件。
三、推进公开解读回应“三位一体”公开体系建设情况
(一)推进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领域信息公开。制定下发《安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顺市推进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实施方案的通知》(安府办函〔2018〕70号),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对公开主体、公开内容、责任单位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全市675个重大建设项目在批准和实施过程中,批准服务、批准结果、招投标、土地征收、重大设计变更、施工、质量安全监督等环节信息进行公开,2018年共通过各级各类平台发布相关信息8400余条。
(二)推进公共资源配置领域信息公开。制定下发《安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顺市推进公共资源配置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实施方案的通知》(安府办函〔2018〕75号),进一步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各县区政府、市直各部门分别对照职能职责,在本县区本单位门户网站对应开设了住房保障、国有土地使用权、矿业权、政府采购、国有产权交易、药品集中采购、特许经营权、工程建设项目等栏目,并将栏目信息同步报安顺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安顺市公共资源交易网。2018年共发布相关信息5800余条。
(三)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信息公开。制定下发《安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顺市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的通知》(安府办函〔2018〕65号),明确要求各县区、市政府各部门要根据区域和行业特点,梳理细化本县区本部门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应当公开的事项、内容、程序、平台和主体,进一步细化和严格公开要求,并围绕脱贫攻坚、社会救助及社会福利、教育、基本医疗卫生、环保、灾害事故救援、公共文化体育等民生领域公开重点,对本单位政府网站栏目设置对应优化调整,更加及时公开相关栏目信息,不断扩大公开范围,2018年共发布相关信息14600余条。
(四)提升政策解读的全面性和及时性。一是修订《安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文审核规则》,要求政策性文件与解读方案、解读材料同步组织、同步审签、同步部署。拟制公文时,文件草案、解读方案、解读材料及草案征求意见一并送审。2018年全市发布政策解读稿件376篇。二是对于综合性信息量大的文件采取图文解读方式,通过梳理、配图方式更直观、简洁地展现。如《安顺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对外公开报告全文时,利用微信公众号同步公开报告的图文解读稿,宣传实效和受众面极大提高。2018年全市发布图文解读稿62篇。三是对于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采取在线访谈方式,通过交流互动、相关部门负责人解答的方式更有力、清晰地回应,2018年全市共组织开展了“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春风行动’,让通组公路连起千家万户”等主题的访谈37次。
(五)推动主要领导带头解读政策。2018年,全市共召开新闻发布会43场次,其中,有18场次由政府及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通过新闻发布会及新媒体渠道解读政策、推介安顺、宣传安顺。
(六)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加强制度机制建设,明确负责突发事件处置的主管部门和县(区)是信息发布的第一责任主体。各部门相继建立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和回应机制,密切关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重要政策文件及解读信息公开后的社会舆情反映,主动跟进并及时回应。如毕节市发现“非洲猪瘟”疫情后,我市整合畜牧、卫生等部门力量,持续在《安顺日报》、市县两级政府网站上发布我市“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情况信息,有力地防止谣言、回应关切,维护社会稳定。
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试点建设情况
(一)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一是将市县两级政府部门5000余项行政审批事项搬到网上办理,明确了基本信息、设定依据、申请条件、申请材料等要素,明确了需提交材料的名称、依据、格式、内容、份数、签名签章等,并提供可下载的材料格式文本和示范文本,企业和群众进一张网就能获取全市行政审批基本信息。二是深化电子证照批文库应用,不断推进电子证照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运用,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使用覆盖市直各部门及各县区,市本级2018年度完成证照绑定数257张,证照入库2654件,实现新增证照批文自动办结入库,全市各级各部门可按权限共享、核验、调用电子证照。三是积极推广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移动端、自助终端、“贵博士”智能咨询系统和政务大厅智能管理系统运用,开展证照寄送、在线支付等服务。
(二)统筹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先后出台《安顺市行政审批“集成服务”改革实施方案》和《政务服务大厅“集成套餐服务窗口”暂行管理办法》,将涉及22家部门,287个审批事项,1496份申请材料整合为21个集成套餐项目。通过流程优化及材料整合,21个套餐项目共精简491份申请材料,约为精简前的三分之一,平均办理一个项目可少递交23份申请材料,极大提升了群众办事的便捷性。
(三)推进网上办事大厅精准建设。一是组织人员对市直部门公布的办事信息进行核查,对存在问题的通过异常信息提示单定向反馈部门。2018年对网上办事大厅办事指南进行了5次全覆盖审查,对不规范现象电话提示29次、网络提示100余次、发函整改3次。经过全方位的审核,市直部门办事指南无空白栏目情况。二是结合网上办事大厅办事指南审核工作,对行政审批申报条件、申请材料中“等”“其他”“相关”“有关”等模糊字样进行清理,共清理200余项。三是组织市级行政审批部门签订行政审批事项进驻市政务服务大厅承诺书,要求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进驻政务服务大厅(分厅),并动态调整网上大厅办事信息。目前,市级部门行政审批办理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压缩56%。
(四)政务服务实现乡镇全覆盖。全市90个乡镇开设有政务服务大厅或通过整合办公场所实现大厅模式对外服务,全部接入全省统一的贵州政务服务网,覆盖率100%,目前,乡镇(社区)进驻网上办事大厅的事项共有4179余项,平均每个乡镇47项,全市90个乡镇中机构设置有专职政务服务人员的有18个;全市1150个村(居)已全部建设便民服务站,并全部接入贵州政务服务网,挂网事项9305项。
五、推进政务公开平台建设情况
紧紧围绕增强政务公开的全面性和扩大受众面,统筹指导推进全市各类政务平台功能开发、规范管理,不断夯实政务公开工作基础,截止2018年底,全市共有政府网站39个、政务微信350余个、微博200余个,移动客户端20余个,发布信息183800余条。
(一)强化政府网站平台服务能力建设。一是强化网站监测整改。组织第三方专业网站公司通过机读方式对全市所有政府网站运行开展季度监测4次,并严格要求各网站对照季度监测情况进行整改完善,杜绝信息栏目空白、栏目长期不更新、错别字和错链断链等情况出现,进一步提高了网站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二是大力推动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截至2018年底,完成市本级政府网站1个,市直部门网站30个,县区政府网站8个迁云工作,全市政府网站数据统一存储在“云上贵州”平台,极大提高了网站数据的安全规范管理和资源共享。三是完成安顺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的全面优化提升工作。对照《2018年贵州省政府系统门户网站评估指标》要求,于2018年7月完成“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解读回应、信息公开、互动交流、网上服务、投资安顺”等10个模块共623个栏目的优化提升。改版后的网站页面设计雅致简洁,栏目展示直观清晰,解读回应、政府数据等模块功能凸显强化,增加了办事服务智能应答功能、智能检索功能和与民互动信件统计和满意度公开功能。2018年,安顺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共发布信息34900余条,在省政府办公厅对各市州政府门户网站的年终考核中荣获第三名。
(二)整合各类政务热线电话。针对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电话“打不通”“无人接”,服务电话难服务,号码更新不及时,政务服务电话挂“空挡”等突出问题,大力开展整治工作。一是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电话管理工作的整改方案》,组织完成全市338条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电话自查整改工作。同时,对现有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电话进行优化组合,在单位门户网站重新公布本单位电话服务目录,真正做到“一号对外”“一站式服务”。二是大力培训促进政务服务电话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对照《政府热线服务规范》要求,认真编制《政务电话服务及管理规范》课件,组织完成对全市县(区)、部门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电话接线人员进行培训,2018年市共组织191家单位311人参加培训工作,确保群众来电反映的事项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三是常态化抽查全市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电话运行情况。2018年共计组织抽查市县两级与企业和群众办事息息相关的各类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电话148条。对存在电话“打不通”“无人接”的3家部门,功能设置不合理、服务电话难服务的1家部门,接听人员态度冷硬、遇事推诿扯皮的2家部门,以及接听人员业务不熟悉、无法提供有效服务的2家部门进行通报整改。
(三)支持办好用好“两微一端”。鼓励、支持各县区、部门结合业务实际,开设政务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利用“两微一端”受众范围广、灵活便捷、传播迅速等优势,提高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办事服务等政务服务能力。2018年市县两级政府及部门通过“两微一端”公开发布各类政府信息50059条,其中,微博发布22776条,微信发布24609条,政务客户端发布2654条。
(四)各级政府公报。市政府办公室编辑、刊发《安顺市人民政府公报》6期,刊登各类信息760条,免费向社会各界赠阅18000本。6个县(区)政府办公室均编辑、刊发政府公报4期,共刊登各类信息1996条,免费向社会各界赠阅63000本。
(五)其他载体。通过宣传公示栏、政务公开栏、喇叭广播等方式公开各类信息111830条。
六、推进政务公开制度化规范化情况
(一)全面落实重大决策预公开制度。全市各级各部门制定出台的重要改革方案和重大举措,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要在政府网站、“两微一端”、报纸等公布决策草案、背景、依据和主要内容,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并公布意见征集情况和采纳情况,对不予采纳的要说明理由。2018年全市重大决策征求公众意见112次,公众反馈意见78次,征集到意见数175条,不予采纳意见数23条。
(二)全面落实会议公开制度。要求各级各部门每年邀请利益相关方、公众、专家、媒体等列席办公会议不少于2次。涉及公众利益、需要社会广泛知晓的电视电话会议,可采取广播电视、网络和新媒体动态直播等形式向社会公开。2018年全市开放会议124次,邀请参会代表1178人。
(三)全面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双目录管理制度。下发《关于报送主动公开和非公开信息目录的通知》,要求各县区各部门对照权责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重点领域信息清单和涉密信息、内部管理信息、过程性信息等,编制本县区本部门主动公开目录和非公开目录。2018年编制完成县区双公开目录8个、市政府部门双公开目录31个,并全部在安顺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公布。
(四)全面落实惠民信息公开机制。通过市县两级政府门户网站开设惠民政策明白卡专栏和“两微一端”发布惠民政策电子明白卡,广泛公开涉及住房、教育、健康、殡葬等群众关切的惠民政策信息。同时,市政务服务中心将政务服务中心触摸屏接入惠民平台,办事群众通过点击触摸屏页面上的平台图标,即可查询惠民政策、民生项目和民生资金分配等情况。2018年全市网上公开惠民政策明白卡和推送惠民政策明白卡信息20余万条,惠及群众60余万人。
七、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办理情况
(一)申请情况。2018年,全市各级政府及部门共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169件,同比增长27.07%。其中,市政府办公室43件,各县区52件,市政府工作部门74件;当面申请19件,网络申请86件,信函申请64件。从申请公开内容来看,涉及国土、规划、医疗等方面,绝大部分依申请公开信息与申请人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其中,公众申请量居前的事项是:土地征收批准文件、“一书四方案”、征收红线图、补偿标准等相关材料,主要用于诉讼维权。
(二)申请答复情况。全市各级行政机关受理的169件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中,按期办结167件,延期办结2件;已答复申请中,属于已主动公开范围42件,同意公开答复54件,同意部分公开答复14件,不同意公开答复12件(2件涉及商业秘密,8件非条例所指信息,2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不属于本机关信息32件,申请信息不存在4件,告知作出更改补充4件,告知其他途径办理7件。
(三)依申请收费及减免情况。2018年全市各级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一律未收费。
八、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018年,我市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和社会公众的期待仍有一定差距,仍有一些亟需改进和提高的方面,主要表现为:主动公开意识还待进一步提高,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有待进一步深化,政策解读回应关切有待进一步增强,基层工作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2019年,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政务公开工作的文件精神,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将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是以绩效考核为抓手,进一步抓好基层政务公开队伍建设,着重解决工作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经费保障不足、工作人员偏少,难以形成工作合力的问题。
二是以业务培训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公开意识,对具体工作人员进行集中的政务公开业务培训,逐步提升相关人员的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依申请办理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能力水平。
三是以平台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扩宽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的广度,强化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第一平台作用,加强对各县区各部门平台建设的指导,加强对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利用和管理。
四是以制度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进“五公开”,特别是在政府会议公开、政策解读、回应社会关切等方面完善相关制度,提高公开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安顺市2018年度政府信息公开情况统计表
统 计 指标 |
单位 |
统计数 |
一、主动公开情况 |
||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数 (不同渠道和方式公开相同信息计1条) |
条 |
183824 |
其中:主动公开规范性文件数 |
条 |
71 |
制发规范性文件总数 |
件 |
71 |
(二)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
||
1.政府公报公开政府信息数 |
条 |
2756 |
2.政府网站公开政府信息数 |
条 |
137584 |
3.政务微博公开政府信息数 |
条 |
22776 |
4.政务微信公开政府信息数 |
条 |
24609 |
5.政务客户端公开政府信息数 |
条 |
2654 |
6.其他方式公开政府信息数 |
条 |
111830 |
(三)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情况 |
||
1.人大代表建议 |
条 |
331 |
2.政协提案 |
条 |
517 |
(四)政府信息动态管理情况 |
||
1.依申请公开信息转主动公开信息数 |
条 |
13 |
2.解密公开信息数 |
条 |
0 |
(五)重大决策预公开情况 |
||
1.重大决策征集公众意见次数 |
次 |
112 |
2.公众反馈意见次数 |
次 |
78 |
3.征集到意见数 |
条 |
175 |
4.不予采纳意见数 |
条 |
23 |
二、回应解读情况 |
||
(一)回应公众关注热点或重大舆情数 (不同方式回应同一热点或舆情计1次) |
次 |
827 |
(二)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回应解读的情况 |
||
1.参加或举办新闻发布会总次数 |
次 |
43 |
其中:主要负责同志参加新闻发布会次数 |
次 |
18 |
2.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次数 |
次 |
34 |
其中:主要负责同志参加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次数 |
次 |
16 |
3.主要负责同志解读政策数 |
次 |
83 |
4.政策解读稿件发布数 |
篇 |
376 |
5.微博微信回应事件数 |
次 |
487 |
6.其他方式回应事件数 |
次 |
5465 |
(三)会议开放情况 |
||
1.面向公众开放会议次数 |
次 |
124 |
2.参会公众代表人数 |
人 |
1178 |
三、依申请公开情况 |
||
(一)收到申请数 |
件 |
169 |
1.当面申请数 |
件 |
19 |
2.传真申请数 |
件 |
0 |
3.网络申请数 |
件 |
86 |
4.信函申请数 |
件 |
64 |
(二)申请办结数 |
件 |
169 |
1.按时办结数 |
件 |
167 |
2.延期办结数 |
件 |
2 |
(三)申请答复数 |
件 |
169 |
1.属于已主动公开范围数 |
件 |
42 |
2.同意公开答复数 |
件 |
54 |
3.同意部分公开答复数 |
件 |
14 |
4.不同意公开答复数 |
件 |
12 |
其中:涉及国家秘密 |
件 |
|
涉及商业秘密 |
件 |
2 |
涉及个人隐私 |
件 |
|
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 会稳定 |
件 |
|
不是《条例》所指政府信息 |
件 |
8 |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
件 |
2 |
5.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数 |
件 |
32 |
6.申请信息不存在数 |
件 |
4 |
7.告知作出更改补充数 |
件 |
4 |
8.告知通过其他途径办理数 |
件 |
7 |
四、行政复议数量 |
件 |
9 |
(一)维持具体行政行为数 |
件 |
4 |
(二)被依法纠错数 |
件 |
2 |
(三)其他情形数 |
件 |
3 |
五、行政诉讼数量 |
件 |
2 |
(一)维持具体行政行为或者驳回原告诉讼请求数 |
件 |
2 |
(二)被依法纠错数 |
件 |
0 |
(三)其他情形数 |
件 |
0 |
六、举报投诉数量 |
件 |
0 |
七、依申请公开信息收取的费用 |
万元 |
0 |
八、机构建设和保障经费情况 |
||
(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专门机构数 |
个 |
122 |
(二)设置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数 |
个 |
273 |
(三)从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数 |
人 |
337 |
1.专职人员数(不包括政府公报及政府网站工作 人员数) |
人 |
17 |
2.兼职人数 |
人 |
320 |
(四)政务公开监督员情况(各市州、贵安新区填报) |
||
1.本地区政务公开监督员人数 |
人 |
276 |
2.开展政务公开监督次数 |
次 |
82 |
3.提出意见数 |
条 |
63 |
4.采纳意见数 |
条 |
42 |
(五)政府信息公开专项经费(不包括用于政府公报编 辑管理及政府网站建设维护等方面的经费) |
万元 |
164.2 |
九、政府信息公开会议和培训情况 |
||
(一)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会议或专题会议数 |
次 |
46 |
(二)举办各类培训班数 |
次 |
21 |
(三)接受培训人员数 |
人次 |
2873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