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一条蜿蜒于喀斯特群山之间的省道正悄然嬗变。省道S212线鸡场至猴场段凭借其卓越的养护品质与深度的融合发展模式,成功串联起沿线丰富的自然景观、红色文化与乡村产业,从一条单纯的交通动脉转型升级为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通道”,生动诠释了“道路先行”与“融合发展”的深刻内涵。
(秋桥文化节-丁柏瀚 摄)
匠心养护,筑牢路旅融合安全基础
S212线畅通与舒适的前提是扎实的养护工作。面对复杂地质与气候条件,紫云公路管理部门坚持精细化、预防性养护理念。养护工人每日巡查,及时处理路面积水、边坡落石等隐患,保障道路通行安全。据统计,今年以来该路段已修补路面裂缝、坑槽等病害约5700平方米,有效提升行车平稳性。
(S212K282处中修-张茜 摄)
在提升道路本质安全方面,管理部门持续推进设施更新与技术升级。已更换损坏护栏240米,更新交通标识牌30余套,施画标线20公里。针对游客集中的羊场至格凸河景区段,采用全深式就地冷再生水稳铺筑技术进行大修,解决原有路面沉降与车辙问题,在改善行车体验的同时实现旧料循环利用。
灾害防治体系亦具前瞻性。汛前全面排查边坡、桥涵隐患,建立“一处一档”台账,并在高风险点设置监测装置,安排专人巡查,实现突发险情快速响应,为道路安全提供双重保障。
路网联动,构建融合发展新格局
S212线有效整合沿线自然、文化与产业资源,形成特色发展模式。道路连接以“天地神光”和喀斯特地貌著称的格凸河景区,提升其交通可达性;马鬃岭日落、思过崖云海、黄鹤营温泉等景点因路网畅通而焕发活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格凸河镇羊场村的红色文化公园也是路网中的关键一环。
(马鬃岭落日余晖-杨莎莎 摄)
道路畅通也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小湾村依托交通优势发展蓝靛文化产业与特色种植,推动民宿与蜡染、扎染等民族文化特色体验项目落地,助力农产品外销;黄鹤营村围绕温泉资源发展度假产业,带动周边种植基地与加工厂兴起,促进村民就业增收,“交通+产业”模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S212线沿线猫营镇航拍图-丁柏瀚 摄)
协同共治,优化路域环境
S212线的良好路域环境得益于多部门协同的共建共管机制。紫云公路管理段联合乡镇政府、路政、交警等部门明确职责、高效协作,激发沿线群众参与意识。沿线的黄土村村民自发组建“护路队”,参与路面保洁与秩序维护,形成“人人爱路、人人护路”的氛围。
(小湾村-张茜 摄)
通过系统开展路域环境整治,包括垃圾清理、杂草清除、搭接规范等,道路整体面貌与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多方协作不仅保障了通行安全,也使S212线成为展示地方形象的风景线。
路旅共生,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S212线的实践成效超越了传统交通设施的“输血”功能,成为区域发展的“造血”引擎。道路升级带动旅游业增长,景区客流量持续上升,相关服务业稳步发展;“交通+产业”模式助推特色资源价值提升,促进农民增收。文化资源可及性的增强进一步深化了文旅融合。
(羊场至格凸河景区大修现场-张茜 摄)
如今,S212线已成为紫云自治县展示山水风光、传承红色基因、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这条以匠心守护、以融合为魂的省道,正为紫云自治县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书写“一条好路、一方振兴”的崭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