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正值烟叶生长的黄金期,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阶段。在安顺市西秀区11600亩烤烟种植区内,一场“以虫治虫”的绿色防控行动正有序开展。
“准备好接收蠋蝽,做好投放准备!”随着通知下达,烟农们翘首以盼。近日,安顺市西秀区阳光烤烟综合服务合作社技术员刘虎在双堡镇的烟田里,熟练打开特制透气箱,数百只褐色蠋蝽振翅而出,迅速钻进青翠的烟叶丛中。
作为烟青虫和斜纹夜蛾的天敌,这些“生物卫士”将日夜守护烟田,用天然力量筑牢烟叶生长防线。
绿色防控见实效
“以前三天两头打农药,现在整个生长季基本不用。”双堡镇所坝村烟农韦继学站在自家烟田里,手指轻触厚实的叶片。去年这片烟田为他带来超过20万元收入。
他算过一笔账:每亩节省农药成本18元,62亩就是930多元。更关键的是烟叶品质提升——叶片完整度提高后,上等烟比例增加,收购价也提高了不少。
同样的变化发生在黄腊乡玲珑村。55岁的易祖兴管理着80亩烟田,全部采用蠋蝽防治。“技术员每周来查看蠋蝽捕食情况,及时补投。”他翻开烟叶背面,不见害虫踪影,满是蠋蝽“作战”痕迹,而叶片翠绿完整,尽显蠋蝽生物防治成效。
“相比化学农药,生物防治既避免了农残问题,守护了土壤与生态环境,又降低了烟农的生产成本,还保障了烟叶品质。”西秀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烘烤主管吴洪林表示,这以虫治虫的绿色防控模式,不仅为烟叶生产保驾护航,更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生产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技术落地有支撑
“蠋蝽防治项目基本实现全区烟田全覆盖。”吴洪林介绍,技术团队总结出“三定”工作法:定时监测虫情,定量投放天敌,定点技术指导。35个专职技术员划片区包干,在蠋蝽投放关键期驻点服务,确保每个环节落实到位。
“刚开始推广时,最难的是改变烟农的种植习惯。”技术员王胜林回忆,在军马村指导时,他通过播放蠋蝽捕食视频,向新烟农展示生物防治效果,“许多老农亲眼看到蠋蝽捕食害虫后,才敢放心减少农药使用。”
数据见证成效:实施生物防治5年来,全区化学农药用量下降12%,烟叶农残检测合格率始终保持100%,上等烟比例显著提高。
如今,在蠋蝽的守护下,西秀区的烟叶叶片厚实饱满、色泽鲜亮。看着自家的“黄金叶”,烟农们脸上绽放出丰收的喜悦,绿色防控之路越走越宽广。
产业链上促增收
生物防治技术不仅守护着烟田,还催生了新的就业岗位。
在安顺市西秀区阳光烤烟综合服务合作社繁育大棚里,60岁的饶明英正熟练地用镊子夹起斜纹夜蛾幼虫,精准投喂到蠋蝽饲养盒中。“以前总觉得年纪大了,只能在家闲着,现在靠‘以虫养虫’成了技术骨干。”她笑着说,“每月2400元工资,年底还有奖金,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和饶明英一样,大棚里另外5位村民也都是当地村民。经过专业培训,他们早已掌握害虫饲养、温湿度控制等关键技术。“别小看这些盒子,里面可藏着大‘学问’!”56岁的曾琼珍小心翼翼地调整着饲养箱的温度,“温湿度差一点,都会影响蠋蝽的繁育。”
合作社负责人王国春介绍,目前采用“统一繁育、定点投放”模式,每年为全区供应30万头蠋蝽成虫。这样既保障了生物防治效果,又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真正做到了“护好一片烟,富了一方人”。
棚内繁育正忙,田间绿意盎然,蠋蝽无声守护着片片“金叶”。生物防治技术的深耕,既守护了土壤生态,又鼓起了烟农钱袋。那一张张绽放的笑脸,正是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最美见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