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 新闻中心 » 安顺要闻
二战钢桥:抗战烽烟的“见证者”
发布时间: 2025-08-24 11:19 文章字号:

点击开始语音播报

  北盘江两岸悬岩峭耸,气势雄险,一架钢桥横卧于江面,站在其上远望,江水滚滚而来,卷起团团银浪,翻起阵阵鸣响。

  这座饱含岁月沧桑的二战钢桥坐落于关岭自治县新铺镇江龙村,被誉为“滇黔锁钥”,因其雄跨于北盘江中游,又名盘江铁索桥、盘江铁桥,与晴隆的“二十四道拐”齐名,是“史迪威公路”的重要一环。

横卧于北盘江上的二战钢桥

  “在我小时候就时常听老人们说起,二战钢桥是上世纪为了抗战而修建的,当时村里不少乡亲都参与了修桥,主要负责搬运土石、堆砌路基等工作。到桥修好之后,便陆陆续续有大量卡车从晴隆方向开到关岭,车上全是送到前线支持抗战的物资。”新铺镇江龙村党支部书记罗财站在桥上,向记者述说着儿时的记忆。

  二战钢桥的前身为木桥,最早见于明万历年间贵州巡抚郭子章所撰《黔记·山水志》记载明万历十一年(1583)始建,十三年(1585年)建成,然十年未坏。后在《新建盘江、重安、麻哈三浮桥记》中记载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在盘江、重安江和麻哈江同时修建浮桥。至明崇祯元年(1628年),在时任贵州布政司右参政的朱家民的带领下修建盘江铁索桥,因北盘江水势险恶,地形复杂,该桥“三修两毁”,第三次于崇祯三年(1630年)才把“铁索桥”修建成功。此后,多有文人墨客勒石刻字于两岸崖壁处,其中“力挽长河”“盘江飞渡”“铁锁盘江”“一线缝空”“朱氏鼎钟”等摩崖石刻至今尚存。

  1935年,国民政府着手修建滇黔公路(现今的320国道)。在桥梁建设过程中,为兼顾资金与工期,遂决定沿用清末已建成的铁索桥,并对其进行加固与扩建,以适应汽车通行,这条公路历时两年顺利完工;

横卧于北盘江上的二战钢桥

  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滇缅公路成为我国唯一的国际通道,滇黔公路也随之成为战争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之一。大量的援华物资从缅甸、印度以及我国云南等地源源不断进入,再经过北盘江上的铁索桥和晴隆的“二十四道拐”公路,被运送到抗日战争前线;

  1941年,日军以多架战斗机梯次在铁索桥上空盘旋,吸引地面高射炮及岸堤边高射机枪的火力。随后,数架轰炸机趁机从上游沿山谷贴江面低飞,至铁索桥附近时猛然拉升机头,轮番投弹,最终炸毁了这座重要的桥梁。

  铁索桥炸毁后不久,国民党政府与美国驻中国战区总参谋长史迪威将军共同决策,派遣美军1880工兵营前往重建,又从在越南的法国人处购得钢材,并召集当地民工配合,用时半年,在北盘江上建成了这座“二战钢桥”。

二战钢桥

  在1941年到1943年期间,日本军队多次轰炸二战钢桥,但二战钢桥仍屹立不倒。抗战胜利后,二战钢桥作为贵州境内交通要道的历史使命没有终结。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对桥进行加固,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座桥仍起着重要的交通作用。2009年被安顺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下游建设水电站,水位上升,该桥将被淹没,为保护“二战钢桥”这一抗战文物,经贵州省文物局研究,决定在原址上加高桥墩抬高桥面15米,以作保护纪念。

  作为抗战时期中国与盟国唯一战略补给线上的咽喉要道,二战钢桥直接而有效地支持了国内抗战,对远东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被誉为“抗日功勋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战区西南国际大通道的交通命脉,也是国内留存的最大最完整的二战钢桥,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我们准备把二战钢桥打造成一个红色教育基地,让这座钢桥成为‘会说话的纪念碑’,让村里的年轻人触摸历史的‘温度’,把铭记历史、爱党爱国刻在心里,赓续伟大抗战精神。”韦昌明说道。

  如今,这座抗战烽烟的“见证者”虽已光荣“退伍”,却依然屹立在北盘江上,在涛声中诉说着中华民族那段悲壮的抗战历史,缅怀着那段艰苦卓绝的烽烟岁月,时刻警醒后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