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安顺市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讲好历史文化街区故事 提振“老字号”文化影响力的提案》收悉,公司对该提案高度重视,专题进行研究,总体认为该提案立意深远、针对性强、符合项目实际,对推动安顺历史文化街区运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传承保护安顺历史文化将带来深远影响,感谢对我司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现将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为将提案内容与项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融合,市政协组织市文广旅局、市自然资源局及我公司等相关单位召开了提案办理专题会议:2021年6月17日,市政协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关于市领导领衔督办市政协四届六次会议重要提案办理落实情况通报会,6月23日,市政协再次召开会议研究审议《关于讲好历史文化街区故事,提振“老字号”文化影响力》。我公司在会上汇报项目情况并与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文人代表共同交流了提案办理情况,会后积极组织共同研究,推动提案内容办理。现将下步工作思路答复如下:
一、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切实传承保护好文化。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在保持和延续历史风貌是社会进步、文明的同时提升民生水平,解决民生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人民文化品位、陶冶情操的源泉,是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古城街区见证了安顺城600多年的发展历史,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元素,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资源,需要通过街区的保护和开发进一步把文化的根脉留住。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把街区范围内的古建筑切实加以保护起来。
(二)切实提升安顺城市品质。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地理位置显要,位于安顺城市的中央,紧临安顺城市会客厅—虹山湖畔。街区打造好,将使整个安顺城市形象焕然一新。同时,街区的改造提升对改善街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居住、商业环境,合理、适度降低人口密度,提高绿化覆盖率,优化社区环境,保持生活延续性;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街区的文化旅游功能,提升区域经济,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影响力意义重大。
(三)切实助推安顺全域旅游。项目建成将为安顺旅游新添一张靓丽的名片,为安顺发展全域旅游奠定坚实基础条件。项目开发当中,将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要素,着力布局业态,同时打造文化业态,吸引更多的游客入驻,以达到开发的目的。同时,也将通过游客进一步传递传承黔中文化,唱好安顺地方文化这台戏,打好文化旅游这张牌。项目可立足游客来安住不下来的实际,着力以新的旅游业态,实现旅客“游黄果树瀑布、品黔中人文历史,住古城历史街区”,发挥历史街区的特色优势,创造消费需求,创造夜间经济,真正让外地游客留在安顺。
二、近期公司推动的工作
(一)积极推动业态招商运营工作。公司通过“老字号的回归,新字号的招引”,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开展业态运营。目前,A1地块沿中华东路至小十字入口处目前预招商的主力店品牌有永辉超市、星巴克、麦当劳、屈臣氏、华为PLUS体验馆、动力火车电玩城、生活无忧生活馆、茶百道等,招商率约75%;A2地块儒林路南段及贯城河南岸沿线院落招商工作已基本完成。目前招商工作进展顺畅、商户储备较为丰富,核心区工程配套建设完善后可确保2021年年底正式开街运营。
(二)联合安顺市文联出版《安顺老底子》。为能更全方位加大项目宣传力度,获得市民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也为更加生动的展示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和历史,我公司于2018年5月与安顺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市文联”)合作,双方共同策划编辑出版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系列文化读本——《安顺老底子——在市井烟火中遇见》。该书挖掘蕴藏着市井中的社会、人文和历史故事,系统性地对安顺历史文化名城的缘起、发展、现状等进行了展示和描述,让读者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安顺古城的市井烟火和文化底蕴。于2020年7月正式出版,书籍一经发售,社会反响空前热烈,截至目前,已发售及推广1700余册。
(三)通过运营公司对安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立体宣传。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项目于2021年春节期间开街试运营,场面盛况空间,疫情管控期间仍吸引力大量安顺周边客流聚集游览,从2021年2月7日开街起至19日供计接待本地、周边游客约38万人次,仅开街首天接待客流就达到1.9万人次,此后连续8天客流突破3万人次,最高峰时期仅大年初一接待客流就突破6.8万人次大关。互联网话题营销更是首创安顺同类项目历史最佳成绩,试运营期间实现互联网话题营销传播20万次、短视频传播15万次(间接传播300万次)。商家综合收入达超百万元。招商储备与租金议价因开街营推显著增长。期间完成了安顺古城微信公众号平台设计与搭建;11篇新闻稿编(其中4篇招商软文、2篇开街营销软文、5篇为本地倒流宣传)和6只短视频制作与推广以及大顺发等招商资料投放工作;新华网、人民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多彩贵州、都安顺等20家公共媒体及自媒体的软文推送,网络软文传播量突破20+万次、短视频传播15万次(间接300万次)。成功取得生活无忧、南城集团、天马传媒、贵州广电、多彩贵州等知名企业重点关注,并吸引了安顺电视台、安顺日报、天眼查等数十家媒体先后前往安顺古城报道开街盛况。
(四)聘请专业机构对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拍摄纪录片。历史街区纪录片可折射出街区的现代化和再生过程,承载人们对于街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想象。为让历史文化变为看得见、可触摸的宝贵财富,公司将纪录片作为记录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全过程及演变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的拍摄,用视觉语言讲好历史街区故事,塑造和纪录街区形象。
(五)联合有关单位收集挖掘街区故事。公司已对接联系市文联、市文广局等市直有关单位,得到大力的支持和帮助,明确表示可无偿提供相关文物保护单位信息资料,资源共享,并将结合自身职责职能优势出发,将加快对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故事的收集整理工作,丰富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文化信息容量。拿出绣花功夫,精细化收集,充分挖掘街区范围内历史文化资源,让街巷、历史建筑有记忆、有故事、有味道。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快推动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建设。做好精细化施工,以绣花的功夫做好历史建筑的传承和保留,建设重点围绕服务好业态运营区域的基础工程条件需求。一是重点完成A1(小十字南入口)、A2(儒林路南段)片区室内外附属工程、强弱电工程、公共区域景观装饰工程等;二是全力加快B3(仿古建筑群)修缮改造设计及业态同步培育,并提交市城规委会审查同意后加快实施修缮建设后及时投入运营;三是结合征收工作推进情况,充分用足、用好B1(儒林路北段)、C1(东府仓)已有工作面,确保B1(儒林路北段)沿街风貌及C1(东府仓)修缮完成区域的连续性。
(二)围绕“讲好历史街区故事”,做好项目推广宣传。一是建立工作沟通机制,联合市文联、市文广局等市直有关单位,做到资源共享,收集整理历史文化街区资料,提炼整理具有代表性的市井故事、谚语传说,充分发挥新媒体和自媒体宣传的影响力,提振安顺文化影响力;二是文商融合讲故事。历史文化街区寺庙宗祠、商号会馆、名人旧居、河桥井泉、书院牌坊众多,历史文化故事丰厚,成为不可缺失的文化艺术载体,下一步将分门别类通过现代语言阐述传统文化、市井烟火的生活文化延续、文化传承的时尚表达等策略,逐步以文化特色带动商业入驻,招商运营促进文化与商业的融合;三是宣传推广听故事。以寻找安顺人最在意的老街乡愁与记忆、小吃集会盛景、民俗活动等为主题营造话题,“老照片乡愁记忆”“特色小吃回迁”“安顺市井生活氛围”等进行话题包装。利用互联网持续跟进话题维护,制造舆论聚集民间人气支持,继续推进安顺古城微信公众号平台设计与搭建,公共媒体及自媒体的软文推送;四是跨景区联动,通过大旅游产品推广、旅行机构引导进行景区推广策略,争取在黄果树瀑布或其他景点入口处,以“白天游五A景点,晚上逛安顺古城”为主推广语,以展板、户外广告大屏的方式进行宣传;五是组织营销活动,将安顺文化相关的地域性民俗活动与景区业态体验相结合。通过新闻推文策划、品牌签约仪式、光影彩灯氛围、演艺活动、非遗活动等提供话题人气,提升历史文化街区人气聚集力。
(三)构造文化“魂、骨”,提振“老字号”影响力。一是以“文化活化”梳理安顺古城特色文化,提炼、挖掘精髓内涵,用于前期业态策划和创作活化,构建“老字号”的魂;以“形态融合”将文化提炼的元素、二次创作内容等与项目业态建筑样式、空间、文化场景搭建相结合,打造“老字号”的骨;以“业态创新”对传统业态进行改造、时尚化创新,并融合体验购物场景模式打造,将“老字号”传统而单一的模式进行提档升级,让“老字号”既时尚内敛、又多元化充满生机。二是对于经营上存在一定困难的“老字号”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利用现代商业的连锁经营、特许加盟、品牌授权等新经营模式,使他们在资金、经营理念、人力资源上作强有力的补充。
(四)做好教育文化传承,多元化开展各类活动。争取把历史文化融入到安顺未成年人教育之中,在街区范围内开展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教育活动,开设蜡染文创、“老故事”文化、手工雕刻等特色课程,举办历史文化绘画及图片展,融入安顺历史文化,激发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信心。
2021年6月30日
(附注: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解 涛;联系电话:0851-33225599)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