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 政协提案答复
安顺市民宗委对市政协四届三次会议第130号委员提案的回复
发布时间:2019-08-14 09:45 文章字号:

点击开始语音播报

秦发忠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如何保护传统民族村寨文化,使之成为乡村振兴助推力的建议》提案收悉,我单位组织了认真的调查研究,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安顺地处黔中腹地,全市常住总人口230万,少数民族人口83.15万,占全市总人口的36.15%。境内居住有汉族、布依族、苗族、仡佬族、回族、白族、彝族等43个民族。民族历史悠久,种类众多,风情浓郁,文化多样,节日多彩,工艺精湛,是安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五大宗教,现有宗教教职人员、信徒及信教群众30多万人,登记发证的宗教活动场所103处,固定处所1处,其中:佛教寺庙38处,伊斯兰清真寺9处,天主教堂18处,基督教堂 38处,市级佛教固定处所1处。安顺现存的宗教建筑,有着很高的文物价值,许多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同时又是人文名胜景点,能够满足信众朝拜和游客观光的不同需求,重大宗教节庆,更是吸引信众和游人的胜地。

一、安顺民族宗教文化资源概况

(一)民族节日文化丰富多彩。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仅民族传统节日有20多个,集会地点有70多个。著名的有布依族的“赛马节”、“三月三”、“六月六”、“了年”;苗族的“游春节”、 “跳花节”、 “四月八”、 “竹王节”;仡佬族的“吃新节”、“牛王节”、“拜树节”;回族“”、 “宰牲节”(古尔邦节)等。节日期间,各族人民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并举行射弩、赛马、斗牛等传统竞赛活动,场面蔚为壮观,对旅游者具有较大吸引力。

(二)民族歌舞文化绚丽多姿。安顺民族歌舞别具一格。有质朴庄重的“古歌”、“山歌”、“酒歌”、“情歌”、“盘歌”、“迁徙歌”、“开亲歌”等;有姿态优美的芦笙舞、木鼓舞、铜鼓舞、刷把舞、撒麻舞、织布舞、粑棒舞、藤甲舞等。这些歌舞曾经参加过国家级、省级各种比赛,得到过许多殊荣,各种新闻媒体也曾多次报道过,有一定的知名度。

(三)民族宗教建筑文化特色鲜明。安顺民族民间建筑,式样繁多,风格迥异,各具千秋。较为突出的有布依族干栏式石头建筑,苗族吊脚圆仓竹木建筑,镇宁高荡布依寨、黄果树石头寨是布依族干栏式石头建筑的代表,紫云宗地圆仓建筑是苗族吊脚圆仓竹木建筑的代表。最具特色的是各民族利用地处高原,跬步皆山,创造的安顺“石头文化”现象,用石头奠基,用石块砌墙,用石板盖顶,构筑了鳞次栉比的石头建筑。平坝县天台山的伍龙寺,就是市内规模最大、工艺最精、风景绝妙的典型石头建筑。安顺文庙的透雕盘龙古柱,精美奇特,是罕见的艺术杰作,是吸引游人的奇葩。

(四)文物精华荟萃。安顺历史源远流长,文物古迹遍及全市,如普定穿洞人类文化遗址、平坝的汉墓葬、宁谷汉墓群、花江“马马崖”崖画和关岭“红岩碑”古迹等。据统计,全市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古迹200多处,其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5处,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30处。

(五)民间工艺美术精湛。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工艺美术产品有蜡染、刺绣、银饰、织锦、地戏面具、傩戏面具等。随着安顺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旅游商品,工艺品生产蓬勃发展,深受旅游者喜爱。

(六)宗教文化内涵丰厚。在安顺宗教700多年的发展中,宗教在安顺文化领域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宗教文化与安顺地域文化相互融合,丰富了安顺文化宝库。在宗教建筑方面,安顺有本土风格、异域风格和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多种建筑精品、如伍龙寺、东林寺、南街天主教堂等,都体现有安顺石头建筑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元素;在宗教艺术方面,安顺佛像制作精美、雕刻技艺精湛;在宗教饮食等方面也有独特之处,如佛教寺院的豆制品,清真寺的清真食品,很有特色;许多宗教文化圣地还记载着历代名人行迹,平坝高峰山留有建文皇帝遗迹,徐霞客、何景明等古代著名旅行家、文学家都曾在安顺游历、投宿寺观,并留下大量与宗教相关的碑记、诗词、散文、楹联;华严寺在抗战时期曾经保管过故宫文物。丰富的宗教文化积淀,为我们研究、传承宗教文化的精华,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七)民族体育种类繁多。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安顺各族人民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据目前统计,安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有156个。按类别分,竞技类31个,占全市总量的19、87%;游戏类13个,占8、33%;体育舞蹈类51个,占32、69%;综合类61个,占39、1%。按民族分,苗族有61个,占总量的39、1%;布依族有38个,占总量的24、36%;仡佬族18个,占总量的11、54%;回族6个,占总量的3、85%;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为33个,占21、1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安顺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种类齐、数量大,为安顺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奠定了基础。

(八)民族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安顺民族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安顺各族人民在千百年的医药事业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是我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博大精深的民族医药文化不仅与安顺人民历史生命相伴,而且更与安顺人民的现实生活与未来创造相随。据1992 年全省中药材普查, 安顺有中药材种类1874 种,占全省中药材种类4290 种的43 .7% ;在全国统一普查的456 种重点药材中, 安顺就有406 种,占89% 。境内有丰富珍贵的以苗族医药为主的民族药特色配方、偏方、秘方资源,可开发的前景十分广阔。

二、安顺民族宗教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情况

安顺民族宗教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广,保护、传承、利用需要开展的工作较多,近年来,我们主要围绕“十一个一批”开展工作。

(一)申报命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目前安顺有《安顺地戏》、《安顺蜡染》、《苗族跳花节》、《铜鼓十二调》、《布依族勒尤》、《苗族芦笙舞》、《关岭苗族服饰》、《西秀区苗族服饰》、《亚鲁王》等项目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大狗场仡佬族吃新节》、《布依族盘江小调》、《竹王崇拜》、《安顺唱书》、《蜡染技艺》等8项46处进入省级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除此之外,安顺公布了市级95项166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命名,使一批批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

(二)搜集整理出版一批民族文化古籍,使民族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存。2000年以来,全市共搜集民族古籍100多万字,古籍登录条目1179条,其中书籍类60条,铭刻类19条,文书类5条,讲唱类1095条。民族古籍传承人149人,按族别划分:布依族81人,苗族58人,仡佬族10人,基本上为讲唱类传承人。出版了《安顺地区民族志》、《蚩尤的传说》、《仡佬族古歌》、《布依族古谢经》、《杨鲁的传说》、《苗族大歌》、《瀑乡风情》、《瀑乡传奇》、《布依族文化研究》、《黄果树之声》、《安顺老房子》、《图像人类学视野中的安顺屯堡》、《苗族百年实录》、《布依族百年实录》、《仡佬族百年实录》、《安顺苗族》、《安顺布依族》、《安顺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布依族情歌选》、《亚鲁王》等书籍30多种;《亚鲁王》的出版,填补了国内南方无英雄史诗的空白,轰动了史学界、民族学史、文学界;这些书籍一经发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开发一批民族药,使民族医药得以弘扬光大。为了促进安顺特有的民族民间医药的发展,我市积极挖掘民族民间医药资源,使一部分民族药逐步形成产业化。2006年以来,我们认真落实国家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政策,为安顺百灵安顺百灵制药有限公司提供贷款贴息1亿多元,为该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政策支撑。如在安顺百灵制药有限公司就开发有苗药6种,年销售7亿多元,该公司的“咳速停糖浆”、“泻停封胶囊”均是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为广大患者所喜欢的苗药产品。在关岭自治县岗乌镇建立了占地1000平方米的药品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每年外出行医的民族民间医师达万余人,创造财富近亿万元。

(四)扶持一批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使民族文化得以有效传承。从2002年开始,各级民委投入资金150多万元在20所民族中小学校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试点工作,并逐步向其他中小学校普及推广。据统计,目前针对安顺民族文化进校园编写的校本教材有26本,涉及民族体育、民族文学、民族歌舞、民族音乐、民族民间工艺、民族语言及人文景观等。安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内容涉入到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宗教政策与宗教知识、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民族音乐舞蹈、民族文学艺术、民族饮食文化、民族建筑文化、民族历史知识、民族服饰文化、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游艺、民族医药、民族节庆文化、民族婚姻丧葬习俗、民族图腾与禁忌、民族语言文字古籍、民族文物古迹、民族关系史与民族团结、民族文化旅游等30多个部类,极大地丰富了安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内涵。

(五)挖掘整理一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少数民族全民健身运动勃勃生机。2000年至今,开展各种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8次,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57个,其中苗族传统体育项目30个,布依族传统体育项目17个,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6个,回族传统体育项目3个,彝族传统体育项目1个,在全国全省民运会比赛中共获得43块金牌、33块银牌、44块铜牌,其它名次35次,《抵杠》、《亚鲁王之刀山火海》等一批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得到国家体委、国家民委、省体委、省民委的充分肯定。

(六)打造一批民族传统节日品牌,使民族聚会大放异彩。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安排扶持和发展民族节日和改善节日场所条件的专项经费约为600多万元。精心打造了布依族“三月三”、“六月六”,苗族“跳花节”、“四月八”,仡佬族“吃新节”,回族“开斋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这些民族传统节日已经逐渐成为我市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品牌,极好展示了各民族良好精神风貌,促进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2013年全省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现场会在安顺举行,我们通过科学讲解、情景重现、参与互动等方式,让旅游者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安顺独具民族特色的节日习俗。

(七)打造一批特色民族村寨,使民族文化整体彰显出来。按照省民宗委“村寨风貌民族化、人居环境现代化、文化保护连片化、发展方式差异化”的思路,我们将46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结合起来,整合资金,认真做好镇宁自治县城关镇高荡村、关岭自治县断桥镇木城村,紫云自治县猫营镇巴身小组等特色民族文化村寨的民族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其中镇宁自治县大山镇大寨村,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对村寨的基础设施和环境进行了整治建设;城关镇高荡村,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进行打造,黄果树石头寨累计投入了3000多万元。加大对民族特色文化村寨投入力度,扶持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和其他特色产业发展,提高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八)恢复开放了一批宗教活动场所,使宗教文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修缮、修复了五龙寺、东林寺等重点寺庙教堂,并相继恢复了宗教活动场所103处。在城市建设发展中,通过多渠道投资,修复保护了龙泉寺、武庙、园通寺、东林寺等文物价值较高的宗教名胜建筑。这些年,逐步将五龙寺、云山寺、东林寺、园通寺、真武寺等宗教胜地纳入了黄金旅游线;宗教与旅游、文化、外事等部门共同开展推介活动,扩大了安顺宗教文化名胜的知名度。

(九)创作一批民族文化舞台艺术产品,使安顺的知名度得以提升。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安顺民族民间文化创作的节目多达200多个,其中《飞瀑散花》、《黄果树组歌》、《龙宫情韵》、《跳花坡上》、《竹林情》、《彝族舞曲》、《花包情》、《楞老、干怀》、《苗舞》、《竹竿舞》、《芦笙花棍舞》、《山那边》、《欢乐苗乡》、《巴茅草》、苗族《花棍舞》、《粑棒舞》、《背扇情》、《金果银瀑》、《我的巴身小我的家》、《亚鲁王》100多个优秀作品,在国家、省、市、县开展的各种比赛中获奖,其中《金果银瀑》、《我的巴身小我的家》、《亚鲁王》分别获得了第三、第四、第五届全省民族文艺会演演出金奖。精品打造,弘扬了民族文化,宣传了安顺的知名度。

(十)壮大一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使我市民族文化产业化进程得以加快。有81家企业入选“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民族贸易县民族贸易企业;认真落实中央、省有关优惠政策。推荐贵州牛来香实业有限公司、平坝杨平清真食品厂等企业参加中国清真食品展;近年来,向省民宗委申报民族贸易企业网点建设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技术改造项目8家,获得资金200多万元;确定镇宁自治县作为市级民贸县示范点,确定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镇宁自治县金瀑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市级民品企业示范点。

(十一)申报一批民族民间手工艺示范企业,使安顺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内涵得以丰富。举办了有108人参加的少数民族工艺品领军人才培训班,评选命名15名民族工艺品领军人才工艺大师;向省民宗委申报了17家涉及蜡染、雕刻、刺绣、银饰、织锦等民族工艺示范基地,引导民族工艺人才传承民族文化,内容涉及民族刺绣、民族蜡染、民族建筑、民族银饰、民族音乐、民族美术、民族剪纸、民族酿造、民族陶艺等方面的民族工艺,提高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感谢你对我市民族文化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希望能一如既往地多提宝贵意见。


(附注:公开发布)

(联系人:李晓翔;联系电话:0851-3328348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