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族从“多元共生”走向“一体共荣”,历史悠久,脉络清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于2017年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2021年被阐释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此为主线推进民族工作,为我们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方向。
贵州作为多民族聚居省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事关全省的大局稳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贵阳和安顺两地在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运用科学理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化运用好民族地区产业扶持政策,为全省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贵阳、安顺创建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党对创建工作的全面领导。贵阳与安顺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强化党的全面领导。贵阳市建立起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各级党政“一把手”责任,形成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创建工作的机制,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格局。同时,制定创建实施方案及8个规范性操作方案,构建统筹领导、工作推进、有力督导三大体系,并将创建工作纳入多方面考核。安顺市陆续出台《关于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多个相关文件,提供坚实政策保障,积极落实互嵌式发展计划,与多个地区签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跨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与统筹。
二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紧盯党员干部、青少年、社会大众三类主体,贵阳与安顺建立起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贵阳市编印相关学习资料,通过“筑红云”平台推送,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进学校,利用民族团结周等重要时点,在全社会开展“五个认同”教育,构建全时贯穿的宣传教育体系。安顺市深入挖掘“屯堡文化”“弄染结盟”“三线建设”等文化内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利用广播、新媒体等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打造1个城市主题公园,命名挂牌19家市级主题研究、培训、实践基地,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三是推进地方高质量发展,夯实各民族共赴现代化基础。贵阳与安顺积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十四五”期间,贵阳市推进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实施2000余个项目推动乡村振兴,获批多个国家级大数据试点,推动民族地区融入现代化发展格局,借助新建的200余个公园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安顺市加大争资争项力度,认真抓好中央、省级资金项目谋划实施,重点围绕民族特色村寨农文旅融合发展及农业产业项目,打造民族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品牌,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贵阳与安顺将民族事务纳入共治共享治理格局,致力于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贵阳市强化源头治理、大数据治理与依法治理,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与数据平台,健全民族工作联席、预警等机制,利用“贵阳市社会治理指挥调度平台”对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等加大排查处置力度。安顺市不断健全完善民族宗教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机制,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联动,及时掌握民族宗教领域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维护区域和谐稳定。
五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贵阳与安顺积极搭建“三交”平台,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贵阳市通过举办“民族大联欢”、咖啡节、建设孔学堂等文化专题馆、开展文明城市创建与道德模范评选、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建成嵌入式共居社区、实行学校混合编班住宿、打造系列文体赛会等活动持续促进“三交”。安顺市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等“三项计划”,推进互嵌式示范社区建设,通过示范廊带建设,带动沿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六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隐患。贵阳与安顺高度重视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和隐患,通过强化源头治理,补足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短板,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民族领域风险隐患预警与处置能力,增强民族工作问题处置的预见性和主动性,维护了未发生涉民族因素较大案(事)件的良好局面。
◆贵阳、安顺创建工作的经验启示
贵阳、安顺在创建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经验和启示: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创建工作的根本保证。贵阳、安顺两地通过强化党委统一领导,构建高位推动的工作格局,将创建工作纳入规划与考核,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坚实政治保障。实践表明,只有牢牢把握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权,才能确保创建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形成上下联动、协同发力的工作态势。二是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纽带。两地深挖交融基因,通过建设主题公园、教育基地,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将各民族共享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符号转化为情感共鸣。这启示我们,只有持续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强化“五个认同”,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三是城市精神与创建融合是凝聚共识的有效途径。将城市精神融入创建工作,比如:贵阳市“知行合一 协力争先”的理念,推动各族群众将民族团结的理念转化为共居共学、共建共享的实际行动,使创建工作既扎根于城市文化土壤,又彰显出与时俱进的活力,为创建赋予了深厚的精神内核与行动指引,让城市精神与创建形成有机整体。四是高质量发展是各民族共赴现代化的基础支撑。贵阳以大数据、大生态战略推动经济跨越,安顺聚焦民族特色产业促进增收,均通过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夯实了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可见,只有推动民族地区与全省同步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富裕中凝聚起更强向心力。
◆深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对策建议
当前,创建工作还存在体制机制与保障支撑还需加强、民族文化“两创”与发展效能有待提升、政策柔性与文化尊重需更加注重等问题,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强化经验总结和运用,更好推动创建工作落地生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一是让山水风光承载共同体理念。统筹生态与民族团结资源,建立民族生态资源共享平台,将贵阳—安顺生态廊道纳入全省“共同体主题生态线路”,开发多语种解说系统和民族生态故事数据库。依托“万企兴万村”等专项工作,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确保相关示范点持续运营。发挥比较优势,推动贵阳通过讲述汉、布依、苗族群众共同管护城市森林、保护湿地的实践,展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城市样本;推动安顺活态利用多民族护水传统,如布依族“祭水节”中各族共护珠江源头的习俗等,让更多人感受团结守护绿水青山的力量。
二是用人文故事诠释共同体精神。整理贵阳、安顺两地民族交往文献,加大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资金支持力度;引导非遗产品增强民族文化叙事创新,降低同质化程度,提升苗绣等非遗产品的电商复购率,扩大海外曝光量;建设“民族团结记忆馆”,展示各族人民共居史,重点呈现抗战时期各族商户协作支援前线的故事等,形成“红色记忆+民族团结”叙事。
三是借旅游体验传递共同体情感。将贵阳、安顺民族文化体验项目纳入全省旅游精品线路扶持计划,提高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投入。推动贵阳、安顺联合打造“民族团结体验走廊”,联动“坝坝舞”等群众性文体赛事活动,设置跨区域民族混合组别,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情感认同。
四是以品牌建设彰显共同体价值。将“共同体品牌”纳入全省旅游推广规划,深化对创建工作本质意义的认识。加大多民族聚居地区基层网信人员和民宗干部培训力度,提高双语乡村法律明白人配备率,工作中注重政策柔性与文化尊重,不断提高民族工作成效,共塑“中华民族共同体”人文名片,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