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至4日,国家民委在广东深圳召开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现场推进会。在4日召开的全体会议上,贵州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委主任王勋国说,通过互嵌式社区建设,推动各级各部门从“嵌政策”到“嵌资源”,从“融思路”到“聚力量”,推动社区群众从“安居者”变为“融居者”,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近年来,贵州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城市社区为重点,创新推进互嵌式社区建设,着力构建民族团结交融互嵌新家园。
会上,王勋国介绍了贵州省在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做法,“一是高位谋划推动,绘制‘设计图’。”他解释,在政策上,既要围绕“共性需求”统一政策标准,又要关注“个性需求”,避免千“区”一面。
“二是聚合力量资源。”王勋国介绍,要整合包括调度力量、部门力量、社群力量。推动各方面资源力量向互嵌式社区聚集的同时,破解过去资金分散、力量弱化的局面,并把社会力量有效聚集到互嵌式社区建设上来。
除此之外,王勋国还介绍了贵州在实施“红石榴+”行动的经验,包括“红石榴+心”“红石榴+薪”“红石榴+星”等一系列活动。
他举例,在社区植入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搭建民族团结长廊、“心连心”聊天室等交流平台,定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结合中华传统节日和各民族节庆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拓宽就业渠道,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建设民族团结示范街区、主题市集、民族团结食堂和超市,支持社区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帮助各族群众就近就业;坚持党建引领,设置社区民族事务窗口、“一家亲”调解室,引导老党员担任楼栋长、网格员,充分挖掘社区民族团结故事,在积极投身社区治理的群众中选树民族团结进步之星,开设“光荣榜”“团结榜”等进行宣传推介。
据了解,本次推进会的举办,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总结交流各地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经验做法,研究分析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和路径方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本报记者 刘小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