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黔灵探理】关于省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发布时间: 2024-05-09 09:25 文章字号:

点击开始语音播报

【作者简介】严庆,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多民族国家建设与民族事务治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与实践、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教育。

【基金项目】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专项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省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系统性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需要,是国家层级赋权和区域横向协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体行动中的主动定位与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相互促进。贵州省率先提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目标并积极付诸行动,为实现“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的目标,贵州可立足省情选择“三色+多彩”的特色路径与实践,在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创新路、开新局。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省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唯物史观在中华民族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化国家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体现着正确观念、理念对于建设实践的能动作用,也体现着建设实践对于正确观念、理念功能的确认与促进。超大规模国家的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多个群体、多个区域、多个领域,需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地结合,也需要不同区域的协同推进。2021年12月,贵州省提出“努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目标,率先发起省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也较早践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的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们“思想意识”领域的“铸牢”,包括面对不同受众、不同地域,有针对性地从无到有地培养“四个与共”意识、从弱到强地增强“四个与共”意识,矫正影响“四个与共”的错误意识,在“铸牢”工作中提高认识、统一认识等等。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中,运用“四个与共”意识、验证“四个与共”意识、生成与强化“四个与共”意识,真正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统一起来。在全党和全国人民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将“铸牢意识”与“建设实践”统一起来。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从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角度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在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唯物史观在国家软实力建设问题上的反映。从这个维度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一定的建构主义特点。但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本体论意义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反映论的特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为了建设目前尚未达到期冀的更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建设什么样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宏大的共同体,认知与把握这一共同体需要进行具体的界定与描述。党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牢不可破的包容性更广、认同感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其一,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整体发展的目标。“牢不可破”是中华民族能够不断实现发展所秉持的共同价值、信念保障。牢不可破所依靠的是共同体内部结构始终保持致密、共同体成员不断凝聚。
其二,没有包容就没有团结。大规模共同体建设摆脱不掉的逻辑和现实问题就是如何面对内部差异,包括内部的群体文化差异、区域发展禀赋与功能差异等。包容是实现共同体组成部分整全的要求,包容基于承认,在于尊重,容得下,才能包得住。
其三,没有认同就没有力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中,物质利益是基础,相互认同是纽带,是结“多”成“一”的力量。认同源于共同体成员的共情、同感,滋养于共同记忆,聚合于共同利益,发力于共同主宰命运。
其四,没有凝聚就没有一体。团结侧重于平等主体之间的联合,凝聚则是团结主体间的互沁,具有平等主体之间的交互流动、彼此融汇特征,不同群体之间依靠地缘、业缘等形成共同的空间依存结构和共享的文化要素,贯穿全社会、大家共同享有的普同性生产生活要素不断增量(如广场舞、牛仔裤等普遍流行的文化)。而全社会无差别的政治归属和政治认同更是跨民族、跨区域的凝聚力量。凝聚是一种不同群体边界模糊或打开的团结,凝聚让共同体具有有机性和内聚力。
团结的关系、认同的力量、凝聚的融合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团结是承认有形差异因素的聚合,而认同和凝聚则是更深层次的、超越有形差异的精神、情感聚合。
(二)建设共同体需要增强共同性
共同性是共同体形成与存续的基础。任何共同体都具有特定的共同性,共同性是共同体的特质和命脉,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就要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对于大规模的共同体而言,共同性通常体现在利益、信念、价值、情感、意识、精神层面,具体呈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共同性不是简单的有形要素(服饰、建筑等)的同质。
伴随着政治发展进程,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政治领域的共同性逐步从历史上的政治大一统向人民性(人民当家作主)转型,不断增强的政治团结、政治认同不断促进政治共同性的增量和提质,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则是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重要途径。对于国家建设而言,以政治认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政治共同性是最为关键的。政治共同性萌生、厚植于人们共同的政治生活,是人们对“权力”“权利”分配和运行安排的确认和赞同。
经济领域的共同性逐步从各民族、各区域经济要素的相互依存,进一步发展为各民族共同利益一致,目标锚定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则是整体要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新时代增进中华民族经济共同性的具体要求。人们的生产生活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经济共同性通俗地讲就是人们对“物用”的共同依赖和对“互利”的共同认同。换句话说,经济共同性是实实在在、生活化、日常化的。
文化领域的共同性逐步从各民族、各区域文化兼收并蓄,发展为共同建设、享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形式多样,文化精髓融汇,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则集中反映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重要任务。相比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人们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样态保持和传承方面更为多样、稳定。
社会领域的共同性从区域联合、分工简单、流动性有限的机械团结,发展为多维相互嵌合、生计紧密依存、城镇聚合、流动高频的有机团结。团结和谐成为越来越具共识性的社会资本,法律法规成为普遍性社会规则,依托社会流动,不断增进互嵌共融,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已成为促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重点工作。社会分层的纵向流动、社会关系的横向联结共同形成了人们的社会共同性。阶层简单、流动互嵌是促进社会共同性的基础。
生态领域的共同性是人们在摆脱单一向自然索取,乃至招致自然惩罚之后形成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共识。人类在与自然生态的互动中、在考量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生态文明既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推动绿色发展成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指向。相对于人们对于财物、空间可以实现有限据有而言,人们对于无时不在共用的全球生态环境却长期忽视,认为“小用、小破坏无碍大生态”,比较而言,人们对于生态重要性的共同认知需要不断地培养、提升。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把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整体认知,具体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行动中去,这是我们寻位、定位省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基本前提。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贵州省域定位

系统理论是我们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大局中把握和确定省域定位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系统理论认为,世界万物(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处在不同层级的系统当中。每个系统均由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要素构成,内部要素的联系往往又是非均衡分布的。内部要素联系的交会点构成了系统的中心,从而形成中心结构系统,位于中心的要素是系统的中心要素、关键要素。在系统中心结构中还有一种更为有序的结构——系统中心控制结构(最为常见的就是人类社会中的国家系统)。这种结构要求系统的中心要素对非中心要素进行实行有效的控制。通过有效的控制,使非中心要素的一切活动协调在系统所规定的范围内,从而使整个系统成为一个严格有序的运动整体。这类系统(例如,超大规模,群体、区域差异大的多民族国家)可能容纳品种繁多的要素、庞大的组织规模和十分复杂的结构。系统的中心控制要素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系统,而其他要素则处于从属和被控状态。对于一个庞大的中心控制系统来说,有可能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分级中心控制。例如,一个国家各级政府对所辖范围的控制就是一个分级中心控制。
依据中心控制系统理论,我们可以把整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视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既拥有不均衡的区域要素,也拥有不均衡的领域要素,还拥有不均衡的民族要素等等。整个系统需要由党中央和中央政府作为中心控制要素,统筹全国、协同全局;同时在不同省域,省委和省政府则是分级中心控制要素,需要协调省域内的诸多不平衡因素。
整个国家系统中实施国家建设、执行既定政策,可从两个角度确定省域的定位:一是国家治理或权力纵向赋权的角度,亦即省级行政机关要执行国家下达的指令及政策任务,在省域落实国家政策方略。二是横向协同角度的合作,亦即空间意义上表现为与其他省级行政区划,通常主要是与相邻省级行政区划的合作。基于这样的定位,省级执政机关可以发挥法定的主体性,自主确定国家政策在本省域如何执行,如何进一步向县域分解、下沉任务目标。
具体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项国家治理“项目”而言,贵州省打造模范省就是要从省情出发,对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任务,确定贵州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水平?
根据贵州省的规划,其打造模范省的“工程图”是这样的:
其一,整体上围绕打造“六个典范”,完成31项具体任务,即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教育的典范、西部省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典范、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典范、民族交融互嵌的典范、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典范。“六个典范”的设计对标了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所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任务,同时又进一步对标各个“典范”规划出具体任务,如,围绕打造西部省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要加快建设12个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县、19个乡村振兴重点推进县、15个乡村振兴夯实基础县;将安顺市、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建设为特色食品、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基地;重点推进100个民族特色村寨农文旅融合发展。这样的安排体现了将典范打造落实在具体任务上的思路,体现了较强的操作性。
其二,分类推进“三个模范示范”,即谋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工作,试点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县,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点(选取遵义市、黔东南州台江县、贵阳市观山湖区、六盘水市水城区、安顺市西秀区、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黔南州荔波县、黔西南州兴义市作为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试点)。这样的省域规划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2022年8月印发的《国家民委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民办发〔2022〕61号)提出,支持遵义市、台江县等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打造“贵州样板”,为全国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探索经验。此外,贵州省还进一步探索省域内示范带的打造,串联起示范市县、示范点,贯通不同的领域。如支持安顺市在沪昆高速沿线,围绕屯堡文化、抗战文化、“三线建设”文化、民族民间文化打造一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里示范廊带;推动遵义市在兰海高速沿线、铜仁市沿梵净山周边、毕节市沿百里杜鹃和织金洞旅游公路,依托沿线旅游景区、民族特色村寨、红色教育基地、名胜古迹等资源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阵列,着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项工作、各个领域统合起来。
上述的布局与安排,体现了发挥省级分级中心控制的作用,形成示范市县、示范点、示范带撑起模范省的格局与态势。

其三,实现省域之间的协同。2023年9月,贵州省与同属长江上游地区的云南、重庆、四川、西藏、青海5省(区、市)签约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江上游示范带,旨在协同发挥国家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的优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工作统一起来,围绕共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共同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活动等十项共建内容发力。同时,推动黔东南州与广西柳州市、湖南怀化市共建桂黔湘环“三省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促进三省区毗邻地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这样的安排可以将省域“铸牢”扩展为联合邻省“铸牢”,体现了省内外联动、区域“铸牢”的思路。

三、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贵州特色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要求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笔者认为贵州省至少可以在寻新路、走新路方面呈现以下特色——“三色+多彩”。“三色”是贵州“铸牢”的三原色,可以用绿色、红色、金色来指代。“多彩”是民族文化与具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形式相结合的多姿多彩。
(一)绿色:托住生态底线,寻求绿色发展
绿色,是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好。生态和环保直接关联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健康,也关联着可持续发展,事关人们当下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与未来的发展空间。从文化与环境的关系角度讲,生态也是民族文化生产与发展的“脐带”,滋养文化、并被文化所反映。换个角度讲,绿色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与指标。生态与环保是人们共享的资源与共有的生活品质保障,决定着人们的“美好生活与共、美丽心情与共”。
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2023年1至9月,贵州全省9个中心城市、88个县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达98.7%、98.8%,119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状况总体为优,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9.2%。目前,贵州的森林覆盖率达62.81%,空气、水环境质量保持优良,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全国第一。我们看到,贵州的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连续多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位居全国前列,绿色经济增长速度领先全国,同时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列。2020年,贵州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到每年8783亿元,其中,涵养水源每年2520亿元、净化大气环境每年2450亿元、固碳释氧每年1413亿元。与2012年的4275亿元相比,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增加了1.05倍。
为了进一步发挥生态优势,2022年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重点从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以及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贵州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20年降低1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降低18%,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水平显著提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建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建成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二)红色:用好宝贵资源,发挥“铸牢”功能
红色,是指革命文化与精神。革命的进程与成果是各族人民为什么能够实现进步、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注解。各民族之所以能够实现平等与团结,实现民族内部关系、民族之间关系的根本改变是因为革命的胜利。革命文化就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属于政治文化,能够滋养政治认同。红色文化是文化类型中政治性最为浓重的内容,与其他文化内容相比,红色文化在增强受众政治归属、政治认同方面具有优势。弘扬红色文化,有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增进“五个认同”。依托教育载体和途径,受众能够把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上升为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一系列政治认同,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红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具有特殊价值,属于重要的教育资源。贵州红色资源点多、面广、厚重,可挖掘、应用的潜力大。贵州是红军长征期间活动时间最长、活动区域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对中国革命影响最大的省份,因而成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省份。从1934年12月12日到1935年4月22日,红军长征在贵州足迹遍及9个市(州),60多个县(市、区),在贵州留下长征不可移动文物753处。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推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贵州3条旅游线路入选,涉及14个红色旅游景点。近年来,贵州在红色文化利用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据统计,2019年贵州省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在全国范围内检索年总值最大的客源地是贵州省,年总值为158045次,高于全国平均总值的4万次。贵州和其他15个省市的总值高于平均水平。而最大客源地贵州省的年总值则达到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这表明,贵州省对于红色资源的利用是比较充分的,红色文化对于贵州省的精神文明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意义重大。
(三)金色:建设“中国机房”,努力抢得新机
2015年正式挂牌运营的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是全国第一家数据流通交易场所,它是贵州打造“中国机房”,在数据经济发展上抢先机的标志之一。作为全球集聚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贵安新区已成为贵州数据存储运算的“大机房”,华为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也坐落于此。数据经济成为贵州省的后发优势,截至2022年,贵州省数字经济增速连续8年居全国前三。贵州近5年数字经济规模复合增速高达18.1%,排名全国第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新的经济形式,数字经济得以迅速发展,遂成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考量因素。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与之相关的商业模式、金融服务、智慧交通、数字阅读等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数字经济以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将数据资源作为新元素,同传统的生产要素进行融合,能够快速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的高速、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必然成为未来全球发展的风向标。数字经济发展起步快,资本集聚迅速,这为气候、环境等条件优越的贵州抢得先机提供了机会,贵州省也抓住了机会,并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2019年7月20日《西日本新闻》报社长川崎隆生指出“兼顾以最高端技术促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知行合一’模式,或许也是关系中国未来的试金石。”《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中也要求贵州“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具体任务包括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战略,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中国建设探索经验。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数字产业。加快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布局建设主数据中心和备份数据中心,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数据经济的发展除了带来效益,还能激发所处社会的科学观念,启迪人们对现代化技术认知以及对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选择。
(四)多彩:多维优势组合,充分利用自然人文资源
优势互组、互补能够产生叠加效应、延长效应。一方面,绿色生态+红色资源+金色产业可以统合融汇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中。借助旅游产业,让游客领略贵州美丽的自然环境、山水资源,参观红色文物、体验革命精神,巡看数据产业、感受科技力量,从而增加旅游的复合效应。《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专门提出围绕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弘扬,实施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馆等重大项目,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做优做强黄果树、荔波樟江、赤水丹霞、百里杜鹃等高品质旅游景区,提升“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影响力;支持培育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另一方面,围绕多彩民族文化做文章。贵州是全国民族八省区之一,有苗族、布依族、侗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56个民族齐全,民族文化丰富多彩。通过实地调研,我们看到贵州的不少村寨围绕乡村振兴,开办传统民族工艺品作坊,融合现代审美要素,制作旅游产品或通过网络直销给村民带来收入,将特色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小产业”“秀产业”。我们也从红极一时的台江“村BA”、榕江“村超”感受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新创举,感受到以体育赛事促进餐饮服务业、特色产品营销的连锁效应。

四、结语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贵州提出了“四新”要求,即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这“四新”既是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在省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依托与载体。与此同时,数据经济、旅游产业等已经将贵州与其他地区连接了起来,这些经济形式越活跃,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衍生、辐射效应也就越突出。



编辑说明:文章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2024年第1期。原文和图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篇幅限制,注释从略。

主      编:刘   荣     

副  主 编:高登荣 郭飞平 杨文顺

                黎贵优 高   朋

执行编辑:吴   鹏 贾淑凤

编       辑:李全敏

编辑助理:罗春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