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日下午,“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安顺市统一战线迎接党的二十大新闻发布会举行。安顺市民宗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吴凌就我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方面取得的成效答记者问。

吴凌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近年来,安顺市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第一政治要件,坚持在改革发展中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全力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并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工作主题,打造了各民族“三交”互嵌(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生繁荣的“安顺样板”,拓展了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局面。”

吴凌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在强化政治建设中把稳民族工作的时代航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第一议题”抓学习、“第一遵循”抓贯彻、“第一政治要件”抓落实,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编入《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在全市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基层活动,推动创建工作拓展到进景区、进商圈、进家庭、进岗位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获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示范单位命名141个(其中国家级4个);市级命名示范单位141个,命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18家。1个集体和2名个人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6个集体和11名个人获省级表彰,市级表彰了70个模范集体、100名模范个人。各行业各领域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不断涌现,营造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
传承“敢闯敢试”的优良传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探索中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探索中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对我市的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争取资金32147.1万元,用于投入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等,有力助推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突出安顺优势特色,围绕全域旅游做好民族特色村寨规划、保护和发展,全市23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获得国家级命名,92个村寨获“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大力开展民贸民品企业扶持,获得民贸民品贷款贴息3.5亿元。开展民族特色手工艺的扶持,组织民族服饰大赛、民族工艺品宣传展销、民族传统手工艺培训等,多措并举带动蜡染、刺绣等民族传统手工产业蓬勃发展,68家企业获得省级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命名挂牌。通过一系列区域化精准性的差别化支持政策,改善了民生、凝聚了民心,为加快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弘扬“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在实现伟大梦想的征程中广泛凝聚思想共识。秉持春风化雨、以文化人的“滴灌”理念,大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特点,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确保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基层不留死角和盲区。充分发挥王若飞故居、陆瑞光纪念馆、黎阳航空小镇展览馆等本地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着力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安顺故事”,潜移默化地开展红色革命教育、历史传统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不断增进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民族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以射弩,高翘,滚铁环、抵杠、木板竞速等为代表的民族体育运动分别获得全省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金银铜奖。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的《亚鲁王》《弄染之光》《阿歪寨》等一批民族文化精品分别获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金奖、银奖,展示了安顺多彩的民族风情,增强了各族群众“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文化自信。
彰显“敢于担当”的政治本色,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积极展现新作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1558”发展思路,以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活动为抓手,认真履行守护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责任,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越来越扎实,势头越来越强劲,在推进建设幸福美好新安顺的过程中,谱写出各族群众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好未来,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安顺市于2021年获得“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命名,并于今年4月被贵州省推荐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申报单位。(文字来源:安顺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