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仕芬,现就职于紫云自治县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她非常荣幸能在民族文化这个岗位上履职,特别是能够直接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中,感到非常的幸运。
在2012年,紫云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编制机构紫云自治县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专门开展亚鲁王及非物质文化的普查申报、挖掘整理、宣传推广、传承保护,以及开发利用等工作,这为紫云的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肖仕芬说:“身为一名非遗工作者,深知非遗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到岗位履职以来,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走出一条新路。现在国家很重视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在这方面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已经做了包括普查申报、挖掘整理、传承保护、宣传推广等工作。”目前,全县共有非遗项目名录共55项。其中,国家级1项(亚鲁王),省级9项,市级19项,县级26项。有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人、省级5人、市级8人、县级50余人。近年来,紫云先后在南部五个乡镇苗族聚集区建立了26个亚鲁王文化传习基地,传习基地每年举办传习培训班,为亚鲁王文化传承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成果研究方面,肖仕芬告诉记者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已出版了史诗读本《亚鲁王》和《亚鲁王书系》,研究读本《亚鲁王文论集》《远古英雄亚鲁王》《敬仰麻山》等,创作出版了《亚鲁,我的王》等文艺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各类专家学者撰写相关论文800多篇。
今年以来,为深入挖掘传承发展亚鲁王及非遗文化,积极开展田野调查、传承培训、宣传普及等工作。截至目前,录制史诗唱诵第一手资料6场,在传习基地开展亚鲁王文化传承培训30余场(次),培训人数达300余人(次),协办在安顺学院举办的“亚鲁王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开展亚鲁王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机关等活动20余场(次),进一步推进亚鲁王及非遗的宣传和普及工作。积极建设非遗工坊,推动非遗文创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通过节日节庆活动、旅游推介活动、文化云平台等多渠道对外展销,推进亚鲁王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发展。
接下来,她将继续做好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加大对非遗保护项目和非遗传承人的指导力度,一方面,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规范和提炼非遗保护项目的保护核心和主要特征。另一方面,认真梳理和研究当下生活与非遗文化的紧密结合,让非遗保护项目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肖仕芬建议,在涉及非遗的保护和利用方面,一是建议从政府战略层面,出台资金、项目等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对突出贡献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相关人员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发扬光大;二是建议从政府战略层面,在非遗产品研发、市场开拓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力度,在必要的土地、建设、人才培养、税收等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有效推进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和非遗工作者的双重身份,肖仕芬表示,下一步将以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工作为重点,以非遗文化进校园为契机,以亚鲁王及非遗文化传承为平台,和相关部门及传承人建立联合机制,切实有效推进传承人培养工作。同时,积极引入非遗文化进企业,促进企业与非遗文化融合发展,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进行传承和传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