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镇宁沙子乡至简嘎乡的公路上早已车流如织。交易市场里,果农的乡音、客商高亢的议价声浪,物流车辆来往的引擎声,混杂着蜂糖李清甜的果香,在空气中翻涌。而在更远的果园深处,缀满枝头的蜂糖李挂满晨露,果农们穿行其间,熟练地采摘下颗颗饱满的蜂糖李。
在镇宁,这颗甜蜜的蜂糖李,正勾勒出一幅“小李子撬动大产业”的生动画卷,串联起一条融合科技与智慧,产值超30亿元的产业链。
种出好品质:科技助农 “甜蜜”升级谱新章
好山好水出好果。镇宁蜂糖李主产区属北盘江流域低热河谷气候,海拔较低、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的气候条件加之独特的土壤成分构成,造就了镇宁蜂糖李个大饱满、脆而多汁、甜如蜜的特点。
镇宁蜂糖李的卓越品质得益于独特优越的自然环境,更凝结着多年来当地科技工作者和果农的智慧。
漫山遍野的蜂糖李
贵州省科技特派员、贵州大学农学院园艺系主任陈红是这些年镇宁蜂糖李产业不断发展的参与者与见证者。2014年,来到六马镇的陈红一行初次接触蜂糖李,其极佳的口感让陈红萌生了帮助当地发展壮大蜂糖李产业的念头。同年,国家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镇宁抓住这一机遇,开始大面积推广换种蜂糖李。
“那时蜂糖李完全没有名气,规模不大,管护粗放。由于产量低,当地人并不重视,学术界对蜂糖李的相关研究也很少。”陈红回忆起早些年镇宁蜂糖李的情况,当时蜂糖李口感好,品质高,却没有权威的检测报告能够证明。加之长期以来没有较好的技术指导,坐果率不高,大部分果农基本没有收成,纷纷选择更换品种。
为此,陈红积极申请项目,带领团队针对蜂糖李坐果率低等关键科技问题进行研究,研发总结出了蜂糖李拉枝整形、枝梢控旺、花果调控等技术并示范推广,解决了蜂糖李坐果率低的难题。并于2015年帮助镇宁分析测试了蜂糖李果实品质,出具权威检测报告,成功审定品种。如今,陈红团队依然在为镇宁蜂糖李提供技术支持。
圆润饱满的蜂糖李缀满枝头
在镇宁,像陈红这样的技术专家并不少。多年来,他们专注于蜂糖李产业的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服务,深入基地和果园一线,为企业与果农提供果园规划、现场技术咨询及指导,并协同企业分析生产中的各类问题,致力于全面提升果农的种植技能水平。
种植蜂糖李已十多年的六马镇红简村果农杨修义用自身经历验证了技术对蜂糖李品质的重要性。
“以前完全不懂种植技术,政府给我们免费提供树苗,派专家教我们技术,经过慢慢摸索,现在种出来的果子品质越来越好了。”说起如何种植管护蜂糖李,杨修义可谓头头是道,“修枝、除草、施肥、筛果等一样都不能少,稍微偷点懒,不按标准操作,直接反映在产量和质量上。就拿简单的摘果选果来说,看似简单,实则很讲究,我们都找当地工人,他们知道怎么挑选合适的果子。”
“我们的客户遍布全国各地,很多是回头客,靠的就是口碑,品质差,客户不买账,十几万斤果子就砸手里了。”杨修义补充道。
蜂糖李交易市场
好果源于好种,好种源于深耕。“我们做好种子资源保护和研发利用,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培育打造3000亩标准化示范园和50户的家庭农场,强化技术服务指导,以点带面,不断提升果农种植水平和蜂糖李产业集约化、标准化和商品化水平。”镇宁自治县蜂糖李发展中心主任肖华海介绍。
近年来,镇宁蜂糖李品质持续向好,先后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全国优质李金奖”“中国农业品牌”“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贵州省十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称号。
目前,镇宁蜂糖李稳定种植面积在22万亩左右,已经连续9年实现产量产值双提升,今年预计投产蜂糖李种植面积17.6万亩,产量达到6.75万吨。
闯出大市场:拓宽渠道 “金果”飘香蹚新路
如何让这些优质蜂糖李走出田间、走进千家万户?
品质是根基,销路是命脉,镇宁深谙此道。多年来,镇宁积极构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线上+线下”并行的立体化销售网络。
每逢收获季,全国各地的水果采购商云集镇宁蜂糖李主产区,田间地头即是交易市场,“地头直销”模式有效保障了果农收益。
蜂糖李交易市场
如今,电商的东风让蜂糖李插上“云翅膀”,各大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均可看到售卖镇宁蜂糖李。
“我种了300亩蜂糖李,果子在地头就被预订完了,每天地里近30个工人采摘3000多斤,都供应不上,有直接联系我邮寄发货的,有收购商到村里收,有电商预定,一年下来能挣70多万元。”致富村果农国斗成说,“我只需专注李子种植采摘,销售完全不用担心。这种模式让我们能集中精力提升李子品质,更有利于维护蜂糖李的口碑。”
正如国斗成所说,如今,利用线上平台销售蜂糖李已经成为当地果农常态。
物流企业在镇村设置便利网点
伴随着蜂糖李线上销售的火爆,顺丰、邮政、京东等物流企业纷纷在核心产区的镇上、村里设点。高效的物流,配合着冷链系统,为蜂糖李出山搭建快速通道,让蜂糖李实现24小时内从田间直发全国各大城市,并延伸至欧美、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目前镇宁有10家企业配备蜂糖李冷库,共20个冷库,仅恒丰源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有10个冷库以及一条分拣线。”镇宁自治县蜂糖李商会秘书长鲁应兵介绍道。
与此同时,镇宁同步构建了以黄果树果业公司为核心的产地销售体系,整合种植户、田间经纪人及乡镇平台公司资源。依托龙头企业优势,与首杨水果、盒马鲜生等渠道商建立长期供销合作,有效保障市场稳定性。联合龙头企业,推动“镇宁蜂糖李”区域公用品牌、“黄果树果业”企业品牌、“蜜思你”等产品品牌联动发展。
工人正在分拣蜂糖李
“通过政企联动,今年已协助多家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获得出口果园等认证资质,助力我们蜂糖李更好、更快接入海外市场。”肖华海说道。
在此基础上,镇宁主动出击,带着这份“山野珍馐”亮相广州等地的大型展会,让蜂糖李的独特风味征服更多高端市场。当地则借力“黄马”等体育赛事引流聚势,助推蜂糖李强势出圈。
“电商+高效物流”的组合拳,让镇宁蜂糖李突破地域限制,成为全国消费者舌尖上的“新宠”。冷链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如同打通的“甜蜜血管”,确保清晨采摘的李子,次日便能抵达全国各地家庭的果盘。
育出高价值:智慧农业 ?链上增值攀新“高”
在镇宁,科技的智慧不仅体现在蜂糖李品质提升,更延伸至生产端和销售端的全面革新。
镇宁六马镇的蜂糖李种植基地,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场景正被智慧农业悄然改写。
无人机吊运蜂糖李
无人机化身“空中果园管家”,高效执行喷洒和监测任务,果农们依据精准的“数字处方”进行科学灌溉与施肥。采摘季,在山多坡陡的蜂糖李种植地,果农们正尝试采用吊运的方式,降低运输过程中的果子损伤。
“我种了200多亩蜂糖李,过去管护、采摘、运输都需要人工,一天两三个工人,一人一天至少100元,一年下来也要6万多元,现在利用无人机进行施肥、吊运,18元一亩,只需要支付2万元人工工资,果子运送更快还不容易损伤。”杨修义算了一笔账,用无人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在镇宁六马镇的蜂糖李交易市场里,随处可见果农通过直播,实时展示鲜果,推介产品特色,吸引消费者下单。
果农直播售卖蜂糖李
“90”后大学生伍东2021年回到家乡江龙镇永安村,看到村里的乡亲们收入单一,便萌生了发展产业带动村民们就业的想法。了解到蜂糖李的发展前景,他和几位合伙人在六马镇承包了400亩蜂糖李,并在江龙镇试种了200亩蜂糖李。
“这几年我们的李子开始大规模挂果,去年我们尝试直播销售,今年专门找了专业团队进行直播,效果明显,现在是供不应求。”伍东感慨道。
在镇宁,一批像伍东这样的返乡大学生转变为“新农人”,种植蜂糖李,架起直播设备,将果园的丰收景象和蜂糖李的甘甜滋味实时传递给天南海北的消费者。
分拣好的蜂糖李
传送带上,一个个饱满圆润的蜂糖李经过智能分选设备的精准判断,按不同等级分流,工人娴熟地将李子放入特制包装盒中确保它们在运输中毫发无损,一箱箱贴好标签、满载着标准化高品质蜂糖李的纸箱被迅速装车,运往全国各地。
镇宁通过引入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先进的分选设备能根据水果大小、色泽、糖度等指标进行精准分级,确保蜂糖李品质稳定。
“我们在蜂糖李主产区搭建集分拣、包装、品质监测交易等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和地标产品溯源系统,建设33处1.5万方预冷设施,大力提升产供销品质保障的‘最后一公里’。”肖华海说道。
从农业技术人员对蜂糖李执着探索,到返乡青年在直播间里的热情吆喝,再到无人机在果园上空的智慧巡航,一条以蜂糖李为核心,贯通产学研、融合线上线下、链接田间与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已然成型。
镇宁从蜂糖李破题,用十余年的时间印证了“小李子大产业”的乡村振兴逻辑。昔日藏于深山的“野果子”,如今已蝶变为富民强县的“黄金产业”,承载着科研者的智慧、果农的汗水、新农人的梦想,不仅甜蜜了千万人的味蕾,更成为撬动镇宁乡村产业振兴、富民增收的有力支点。
当清晨的阳光再次洒向镇宁各大果园,这里的蜂糖李正通过冷链车运往远方,村民们正用勤劳的双手,在希望的土地上续写着更甜美的丰收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