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安顺,这片土地滋养着多元文化,布依族的盘江小调、苗族的银饰锻造、屯堡人的地戏花灯······为何能超越文化与地域的分界,让不同风格文化碰撞出精彩火花。答案藏在各民族群众紧握的双手里,藏在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中,更藏在“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里。
近年来,安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非遗传承、节庆欢聚、校园浸润等多种方式,让各民族文化在互动中碰撞、在融合中共生,不仅丰富了群众生活,更筑牢了民族团结的根基,让多元文化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重要力量。
技艺互鉴让传统手艺“活”起来
走进西秀区旧州古镇青石板铺就的街巷,“匠工巧屋”苗家蜡染店铺的玻璃橱窗里,一幅幅蜡染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店主王莉手持蜡刀,在白布上缓缓勾勒,蜡液遇布凝固的“滋滋”声,像是与三十余年蜡染生涯的对话。作为安顺蜡染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的工坊早已不只是售卖手艺的店铺,更成了非遗技艺交流碰撞的“文化驿站”。
王莉演示蜡染制作
“以前总觉得苗族蜡染和布依族蜡染各有体系,直到有次游客建议我把蜡染与书画结合做文创,才打开了传承新思路。”王莉笑着回忆,如今她的店铺里,常有擅长织土布的手艺人来分享面料处理技巧,懂书画的创作者上门合作设计纹样,不同技艺的交流让蜡染创作不断焕新。
店铺每年都会接待多支研学团队,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学习,多种文化的碰撞让非遗传承的活力在互动中不断升腾,“这样大家一起参与创作的场景,才是非遗能代代传下去的样子。”
不远处的屯雕工作室,安顺木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鲍波正手持刻刀细细雕琢着地戏“脸子”,他身后陈列架上的作品既有展现屯堡军事文化的木雕摆件,也有融入苗族银饰纹样的挂饰、刻着布依族铜鼓图案的茶盘,传统木雕技艺在与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中,有了更丰富的表达。
屯堡木雕“守”艺人鲍波用刻刀雕琢老技艺
“非遗不是锁在博物馆里的展品,要让它走进生活,才能真正活起来。”鲍波说,每年都有研学学生、游客来工作室体验木雕,他的团队还开发了20多款融合多元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从贵阳、昆明的文创市集,到全国的电商平台,屯堡木雕正以更鲜活的姿态,把传统技艺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无论是王莉的“匠工巧屋”,还是鲍波的屯雕工作室,都在用指尖的坚守与创新,延续着非遗的生命力,每一笔、每一凿都是不同文化元素在交流中碰撞出的灵感,传统技艺也在合作中焕发新生。
节庆欢聚让民族情谊“浓”起来
跳竹竿舞、喝拦门酒、唱祝酒歌、看文艺表演……今年8月7日,紫云自治县猫营镇牛场坡村锣鼓齐鸣,热闹非凡。来自云南、广西及贵州省内各地的少数民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相聚于此,一起“赶秋桥”,感受民族文化魅力。
紫云布依族秋桥文化节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非遗展演更为夺目,集中呈现了紫云自治县各级非遗保护成果,涵盖省级龙场地戏,以及布依族粑棒簸箕舞、苗族芦笙舞、布依族民歌等市、县级代表性项目。“每年都会带着孩子回来过节,感觉非常热闹。”当地群众韦贤开心地告诉记者,每一个节目都独具特色,不仅好看还特别有意义,让孩子对家乡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秋桥文化节文艺展演 姚福进 摄
牛场坡村党支部书记王登春表示,紫云布依族秋桥文化节已举办第四届,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对于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说秋桥节是秋日里的“民族文化盛典”,那么黄腊樱花节是春日的“民族团结盛宴”。
黄腊乡人大副主席陈际涛介绍,近年来,黄腊乡通过开展“樱花节”“正月十五厂”“六月六”等特色活动,搭建各民族交流平台,增进民族间的了解与友谊,每年带动约17万人次到黄腊游玩,2025年直接带动经济收入约220万元。
“我们布依族有唱山歌敬酒的习俗,遇贵客时会用山歌送上祝福。”黄腊乡黑秧居委会居民罗辉多表示,乡里的各类活动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不仅帮他拓宽了视野、接触到新事物,还启发了他将更多民族元素融入刺绣作品,让布依族刺绣被更多人喜爱和了解。
黄腊乡樱花节文艺表演 唐国栋 摄
此外,黄腊乡还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纳入村规民约,推动布依族、苗族、汉族等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加深情感、凝聚合力。依托黄腊乡民族团结食堂,开办刺绣蜡染手工艺培训班、书法培训班,为刺绣文化传承注入新力量。
近年来,安顺通过举办节庆活动,搭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做好“节庆+宣传”“节庆+体验”“节庆+交融”,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校园浸润让民族认同“深”起来
“我们要让民族文化‘活’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安顺市民族中学,民族社社团指导教师钱花花如是说。
安顺市民族中学,布依族、苗族、汉族、仡佬族、黎族、侗族、彝族等各民族师生朝夕相伴、携手同行。在这里民族文化不是课本里的抽象文字,而是融入课堂教学、社团活动、艺术展演的鲜活实践,让各民族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读懂“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的深意。
安顺市民族中学运动会活动学生身着各民族服饰
钱花花介绍,学校从课程设计入手,为民族文化传承搭建起系统化平台。社团课上,苗族刺绣的针法、布依族蜡染的纹样、侗族大歌的韵律,都是社员们热衷学习的内容。
“学校还开设《剪纸》《蜡染》《竹竿舞》等特色校本课程,《红色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等文化课程。学生既能体验民族传统技艺与体育魅力,又能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与革命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钱花花说。
课堂之外,民族文化更成为校园活动的“主角”。社团文化节上,各民族服饰秀惊艳亮相;艺术节里,民族歌舞、乐器演奏轮番登场;运动会开幕式上,融入民族元素的方阵让运动赛场也变成了民族文化展示的窗口……
2019年,学校组建起一支民族合唱团,85名成员来自汉族、布依族、苗族、彝族等多个民族。合唱团的曲目既有经典布依族、苗族民歌,也有爱国爱家乡的流行歌曲,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不仅拓宽了民族歌声的传播维度,更以创新形式激活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助力其在新时代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多年来,这支合唱团身着民族服饰,走遍全国,登上多个重要舞台,并获得无数荣誉。
安顺市民族中学合唱团走进国家大剧院
“加入合唱团后,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苗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自豪。”高二五班学生杨高分享道。
在安顺,民族文化的交融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藏在蜡染布的纹样里、樱花节的歌声中,也落在校园课堂的实践里。这些扎根生活的实践,不仅让传统技艺“活”了起来、民族节日“火”了起来,更让各民族同胞的心“近”了起来。未来,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这里的民族故事定会愈发鲜活,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出一条文化共荣、心灵相融的路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