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 新闻中心 » 安顺要闻
“桥”越黔山通云端——北盘江上四桥接力筑梦百年
发布时间: 2025-09-15 08:56 文章字号:

点击开始语音播报

山雄岭耸,危崖若剑,万峰叠青黛。

河静波轻,柔漪如绸,一水映翠岚。

安顺市关岭自治县花江镇与黔西南州贞丰县交界处,发源于乌蒙山脉的北盘江如同一条蜿蜒巨龙,在崇山峻岭中奔腾不息。

群山壑谷间,铁索桥、石拱桥、悬索桥横跨江面,飞架两岸,四座不同时期、不同规格、不同建造工艺的桥梁如同百余年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在涛声依旧中诉说过往,迎新未来。

——花江铁索桥:经历百年风雨“文物桥”。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贵州提督蒋宗汉筹款修建,桥长71.5米,宽3米,用14根粗大铁链拴扣在两岸石孔内,其上铺数百块木板作桥面,两侧扶栏同样用铁链扣于两岸,是古代过往客商进入黔西南、桂西北、滇东南的要津,如今成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花江大桥:造福两地群众“希望桥”。1961年,政府开始修建210省道(现已改为214省道),在花江铁索桥下游10余里处修建花江大桥,桥梁结构为石板拱,全长94.5米,是到四川、云南、广西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当地第一座可以通行大型载重汽车的公路桥。当时,每天南来北往的车辆络绎不绝,花江镇也因此变得格外繁荣,山里的农产品终于能走出大山,外面的生产生活用品也能运进山里,周边村寨男女老少把花江大桥亲切称为“希望桥”。

——北盘江大桥:促进区域发展“致富桥”。随着关岭到兴义高等级公路的修建,北盘江大桥于2003年建成通车,桥长388米,距离水面486米,是我国首座采用双向预应力砼加劲板梁设计的特大型桥梁。建成时是同类桥梁中的中国第一,亚洲第二,也是连通关岭与贞丰的首座“世界级大桥”,极大缓解了安顺市和黔西南州境内其他干线公路的交通压力,并对公路所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周边群众发展农业产业不断增收,愉快地称这座世界级大桥为“致富桥”。

——花江峡谷大桥:奔向美好时代“幸福桥”。花江峡谷大桥为钢桁梁悬索桥,是六安高速的主要控制性工程。大桥全长2890米、主桥跨径1420米、桥面距水面高625米,无论横向跨度还是纵向高度,皆为世界第一。大桥建成通车后,两岸通行时间将从2小时压缩至2分钟。中国基建再创工程奇迹,两岸百姓生活也将焕发新的生机。

从花江铁索桥、花江大桥、北盘江大桥到花江峡谷大桥,

百年咏叹,四桥更迭,深山峡谷为何一定要不断跨越?

铁索摇曳,告别渡江之艰

关岭自治县花江镇峡谷村,年逾九旬的老党员廖永富搭上村支书的车,准备到县城看望家人,购置生活用品。

车过花江峡谷,横亘水面的四座不同年代修建的不同材质的桥,勾起了这位老人的回忆。“日子过得真快,我们的生活也像这北盘江上的桥,变得越来越好。”

清末(1898年)修建的老花江铁索桥

“吃得好、住得好、交通好”,廖永富笑称现在生活有“三好”,归根到底是党的领导好、党的政策好、党的干部好。

从十七八岁坐上军车到云南入伍,到回乡务农看大桥不断更迭,廖永富亲历了花江镇从阻隔到联通、从闭塞到开放的全过程。

在江对岸的贞丰县小花江村,七十岁老人罗金荣已在铁索桥头经营了几十年的小买卖。

“小时候走铁索桥,一摇一晃,心里发慌,桥用木板铺做桥面,踩在上面吱嘎作响,牵着牛马驮货物过江,一不小心,就会跌入江中。”罗金荣仍清晰记得少年时过桥的情景。

2008年,北盘江水位上升,花江铁索桥被淹,而后迁移保护工程几经议定,于2012年在原址上游的300米处复建该桥,桥长116米,桥面宽2.4米,设计为现代工艺索桥结构,镀锌钢丝绳,原桥的承载铁链作为文物置于桥面两侧,每侧各4根。

在新建花江铁索桥岸边的六角亭里,罗金荣与女儿正在小摊前忙碌,不少游客经过都会停下来歇歇脚,买些小吃、饮料。

“现在大峡谷变成了景区,建起了新的铁索桥,桥变稳当了,游客变多了,生意越来越好,日子也越过越红火。”罗金荣告诉笔者,平日里每天能挣200多元,一到节假日能翻上好几番。

从青年到暮年,从老桥到新桥,罗金荣见证了铁索桥的“新生”,铁索桥也伴随了他的一生。

从有桥盼有新桥,从晃悠铁桥盼稳定石桥,峡谷沿岸村民的梦想成真为何能一直续新?

石拱跨越,开启希望之路

新中国刚成立时,花江大峡谷之上仅有一座花江铁索桥,每逢汛期江水一涨,人畜无法过桥,沿河两岸村民只能望江兴叹。

建桥,成了两岸群众心中的期盼。

1961年,随着210省道的修建,在花江铁索桥下游10余里处兴建了花江大桥,桥梁结构为石板拱,全长为94.5米,是到四川、云南、广西的重要交通枢纽。

1961年修建的老花江大桥

“老花江大桥是我们这儿第一座可以通行大型载重汽车的公路桥。当时,两岸均有民兵守护,每天南来北往的车辆在大桥上穿梭,花江镇也因此变得格外繁荣,过桥就到花江吃饭,达尔粑、花江剪粉等美食享誉各地。山里的农产品走出了大山,外面的生产生活用品也能运进山里,大家都感到生活很有奔头。”花江镇峡谷村党支部书记邓登彬拿出手机翻起了珍藏的老照片,向笔者介绍起记忆里的老花江大桥。

2009年8月,作为国家“西电东送”第二批重点电源建设项目的董箐水电站下闸蓄水,“服役”48年的老花江大桥沉没于万顷碧波之中,当地政府遂在距老桥下游约1公里处重建新花江大桥,新桥比老桥高出52米,桥梁全长242.5米,主跨140米,于2010年5月建成通车,是当时全国跨径最大的钢筋混凝土箱型无铰有平衡重转体施工拱桥。

时至今日,花江大桥仍旧横跨在北盘江上,发挥着连接两岸交通的重要作用。

然而,一座更宽、更稳、更壮阔的大桥正在拔地而起,桥头村民想象之外的新梦想为何会一再超越?

悬索飞架,奔赴时代山海

驾车从关岭县城出发,沿关(岭)兴(义)高等级公路一路前行,路经花江镇莲花、多德、白泥、太坪等村寨后,放眼便能看到气势恢宏的北盘江大桥,其上车辆往来,川流不息。

站在北盘江大桥关岭岸的观景台上,巍峨群山被北盘江从中切开,泱泱江水浩浩荡荡、蜿蜒流淌,目光随大峡谷自左向右眺望,北盘江大桥、花江大桥、花江峡谷大桥由近至远层层递进,虽分属不同年代、有着迥异造型,却共同镌刻着当地交通从闭塞走向通达的时代印记。

关兴公路的咽喉——北盘江大桥

桥这头的太坪村,曾因交通闭塞、石漠化严重,被称为“山窝窝”,老百姓在石头缝里刨食,日子过得相当清苦。

路通达则产业兴,产业兴则乡村强。关兴公路和北盘江大桥的建成通车有效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当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

依托便捷的交通网,太坪村在20余年间,成为周边村寨的贸易集散地,建起了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各种农特产品在此汇集,或提篮小卖,或大宗交易。近年来更是大力发展蜂糖李产业,种植面积超3000亩,年产值达数千万元,并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关兴公路的建设和北盘江大桥的通车,使得太坪村和公路沿线的村子跟着一起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太坪村党支部书记刘大华告诉笔者。

如今,不止太坪村,周边莲花、多德、白泥等村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蜂糖李、大五星枇杷、火龙果、柑橘等精品水果产业,通过公路与大桥带来的便利交通销售到各地市场,让当地群众鼓起了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昔日的石山荒坡变成绿水青山,生态和经济实现双向跨越。

桥,不仅跨越江河,更跨越贫困与发展之间的鸿沟。

一座更加壮阔、跨越天堑,并即将成为世界第一的伟大桥梁工程又在峡谷两岸悄然兴建,基建奇迹为何在峡谷村庄一再上演?

天堑飞虹,通向未来新篇

新时代新征程,公路交通迎来高质量发展新机遇,花江峡谷大桥在六安高速公路建设中幸运落地。2022年1月18日,爆破声震彻山谷,大桥正式动工;2025年1月17日,大桥成功合龙;同年8月21日至25日,荷载试验顺利完成。

3年零8个月的持续攻坚,大桥建设方克服了山区复杂地形、多变气候等诸多困难挑战,用新技术突破障碍、克服难关、创造卓越,创新研发了智能缆吊系统、钢桁梁数字虚拟预拼装技术、高性能锻焊组合式索鞍关键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模块化温控技术、超大跨径猫道抗风研究、岩石粉创新应用技术等众多新技术,圆满完成了一个个重要的施工节点。

从北盘江大桥观景台遥看花江大桥和花江峡谷大桥

站在北盘江大桥观景台远眺,花江大桥、更远处的花江峡谷大桥,仿佛时空叠映,共同诉说着从隔绝到通达的巨变。

如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即将通车的花江峡谷大桥——全长2890米、主桥跨径1420米、桥面距水面高625米、新的世界第一高桥、建成通车后两岸通行时间将从2小时压缩至2分钟……

为充分利用这座世界级大桥的知名度,贵州省交通运输厅联合属地政府共同编制了《花江峡谷大桥桥旅融合旅游区总体规划》,按照“桥上做吸引力,桥下做生产力”的思路,把花江峡谷大桥及周边50余平方公里纳入规划范围统筹打造旅游景区。

如何才能紧紧抓住花江峡谷大桥桥旅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快推动“一流旅游城市,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围绕“世界第一高桥”金字招牌,结合黄果树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比较优势,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精准发力,找准桥旅融合业态定位,精准科学谋划实施全力做好桥旅融合大文章,奋力把花江峡谷大桥打造成世界级旅游标识和一流旅游城市“新名片”。

此外,关岭自治县以花江峡谷大桥即将通车为契机,积极谋划“走进一百个美丽乡村”——观世界第一高桥,赏峡谷山海奇观徒步活动;“飞越地球裂缝、触摸世界之巅”飞艇观光;观大桥集章打卡享指定景区、酒店、餐饮优惠和非遗展演、无人机灯光秀、美食节、桥梁摄影展等特色活动。

即将通车的“世界第一高桥”

“我们正依托世界级大桥这一‘特意性’资源,打造观山海、科力寨等最佳观桥点,并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开发直升机观桥项目,加上辖区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的游船快艇,将形成水、陆、空3600多维观桥体验渠道,让游客可以从各个角度尽情领略花江峡谷大桥雄壮伟岸之姿。”花江镇副书记徐代惠说。

自带流量“密码”世界第一高桥,给花江镇带来了人气,大桥的生长,也让世代生活在峡谷两岸、桥两端的村民们看到了机遇。

“一开窗就能看到世界第一高桥,有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民宿产业的发展前景肯定差不了。”大桥下五里村的村民吴家荣内心越发火热,正着手改造民宿迎客。

一江跨四桥!从花江铁索桥、花江大桥到北盘江大桥、花江峡谷大桥,这四座桥梁,从古至今历经120余年,不仅是桥梁建设技术的升级、标准的提高,更是一段从“渡河”到“跨江”的奋进史。

它映射出贵州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的坚定脚步,也勾勒出沿江百姓从艰险渡途到奔涌时代的真实变迁。

长桥卧波,接天通水;北盘江潮涌,一路向前。花江峡谷大桥即将正式通车。它见证中国基建奇迹,是幸运,更是普惠,是国家建设一体发展、共同受益的时代新篇。

一条奔流不息的江,一座始终向上的城,正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全速前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