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 新闻中心 » 安顺要闻
铜鼓声声传文脉 布依族铜鼓十二调的传承新篇
发布时间: 2025-07-16 09:06 文章字号:

点击开始语音播报

  铜鼓十二调,这一布依族独有的传统音乐瑰宝,自2006年被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其保护与传承工作一直备受关注。

  长期以来,铜鼓十二调的传承以家传为主,且传男不传女,导致后继乏人。廖子美作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廖子美带领学员练习铜鼓十二调

  廖子美来自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和谐村,是镇宁自治县县级铜鼓十二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初见廖子美时,他正在镇宁自治县文化馆教学生练习铜鼓十二调。

  “记事起,长辈们祭鼓时的肃穆、节庆时铜鼓与唢呐的交响,就刻在了骨子里。” 廖子美回忆道,看着家族中能熟练演奏铜鼓十二调的长辈日渐稀少,年轻一代对传统乐律兴趣渐淡,他暗下决心要让这千年古乐走出传承的 “窄巷”。

  廖子美突破陈规,先后创建了铜鼓神韵乐团,布依族铜鼓唢呐文化传习基地,以传习和展演铜鼓十二调为重点,定期不定期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各族男女学员,先后培训来自镇宁以及贵阳市、兴义市、兴仁市等地的学员76人,其中女性学员有21人,汉族学员3人,开创了铜鼓十二调从家族传承向社会传承的先河,铜鼓十二调传承人队伍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全面的提高。

铜鼓十二调展演

  “我们的乐团和基地都在我的家乡和谐村桑寨组,这是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布依族古寨,也是远近闻名的民族民间音乐之村。”廖子美介绍,铜鼓十二调演奏方法属于已经沉寂多年的“喜调铜鼓”流派打法。据传这一流派铜鼓打法源出古代家道殷实门弟,铜鼓不参与“巫祝”之事,只是过去大户人家用以大事召集族人、节庆祈福禳灾和宴饮宾客助兴。

  据了解,铜鼓神韵乐队成立以来,通过全体队员挖掘整理“喜调铜鼓”鼓谱,走访求教村老寨邻,依照传承下来的“铜鼓宴客、唢呐迎宾、月琴酬唱”旧规,按“喜调高打”的传统,铜鼓高悬,一个人同时演奏小皮鼓和铜鼓,配上布依族特有的小唢呐、铓锣、月琴及其他布依民间乐器演奏,节奏欢快热烈,动作舒展大方,极具美感。

  从课堂到舞台,让古乐焕发新生。廖子美带着乐团成员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春非遗之夜》《民歌中国·非遗里的中国年》和“2025全国春节‘村晚’”等各级各类舞台上表演宣传布依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铜鼓十二调的舞台越走越广。

乐团成员在镇宁四小开展培训

  近年来,镇宁自治县各中小学校园社团蓬勃发展,急需比较系统、成熟的民族民间文化丰富社团活动。

  为配合各学校开展校园社团工作,廖子美和他的团队成员在镇宁自治县第四小学、镇宁自治县扁担山民族中心学校等多个学校开设铜鼓十二调和布依语民歌演奏、演唱课程,培训学生和教师上百人。

  吴霞便是他的学员之一,她告诉记者:“我是铜鼓神韵乐团成员之一,跟着廖老师学习铜鼓十二调,在他的精心教导下,我学有所成,现在每周在镇宁第四小学上两次课,专门培训学生铜鼓十二调,很高兴能为这项非遗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传统不是守旧,要让年轻人爱听,才能传得远。在廖子美的带领下,团队大胆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路。

乐团成员在舞台上演出

  铜鼓神韵乐队在布依族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上作出了比较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先后创作出布依族风格流行歌曲《樱桃初恋》《六月六欢歌》《相约镇宁》等歌曲,《六月六欢歌》在“抖音”平台播放量接近4000万人次。对《情深莫负》《断舍离》《溜来调》《纺织谣》等布依语古歌现代化编制伴奏,深受观众喜爱。

  如今,铜鼓十二调已从家族院落的私密传承,成长为民族团结的文化纽带、乡村振兴的精神滋养。在镇宁的山间村寨、校园舞台、网络平台,青铜鼓面的每一次震颤,都在诉说着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坚守,更奏响了非遗传承的时代新声。正如廖子美所说:“铜鼓声声里,藏着布依族的过去,更连着我们共同的未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