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 解读回应 » 政策解读
关于《安顺市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实施方案 (2022-2025年)》的解读材料
发布日期:2022-07-26 09:07 文章字号:

点击开始语音播报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行动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黔府发〔2022〕8号)精神,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近日,人民政府印发安顺市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实施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现就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是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的重要基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十三五”期间,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各项改革措施有效落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财税金融支持等政策叠加,我市市场主体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总量从“十二五”末的11.27万增长到17.93万户,总量增长59.09%,年均增长9.73%。

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我市市场主体在发展中还存在结构不尽合理、企业生产经营难、生命周期较短等问题和短板。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市场导向和问题导向,进一步激发社会创新、促进大众创业,不断培育壮大我市市场主体,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培育壮大我市市场主体作出安排部署,研究制订《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

实施方案》实施时间为2022年至2025年。在市场主体总量方面,到2025年,全市场主体总量突破30万户,力争达到33万户,企业突破7.5万户,新增规模以上企业720,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480户以上;在市场主体质量方面,到2025年,营收30亿级以上企业达到6户、其中营收50亿级达到2户,上市挂牌企业达到5户以上,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7户、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20户、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31户;省级服务业龙头企业20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户以上,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0户;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户以上;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总部企业5家;培育年进出口额1亿元以上外贸企业5家

三、重点任务

《实施方案》紧紧围绕我市“八大工程”,突出产业引领,强化精准施策,通过培育壮大工业、农业、建筑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大数据产业高新技术市场主体,着力实施上市企业培育、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培育产业大招商,推动我市市场主体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培育壮大工业市场主体。通过鼓励龙头企业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外部引进做大做强,围绕重点工业产业,引进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吸引上下游企业落户等措施,培育壮大一批工业市场主体

(二)培育壮大农业市场主体。通过围绕我市十一大农业特色产业和粮油产业,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激励机制,新建一批高质量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新财政涉农产业资金投入,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推动SPV农业产业项目,培育SPV公司等措施培育壮大一批农业市场主体

(三)培育壮大建筑业市场主体。通过围绕做大做强建筑企业,引导建筑企业、工程总承包企业落户安顺对新增入库建筑企业给予奖励支持鼓励房地产企业成立建筑企业,参与自身开发项目建设等措施,培育壮大一批建筑业市场主体

(四)培育壮大旅游业市场主体。通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丰富旅游新业态,推动旅游市场主体做优、做大、做强支持央企以及优强民营企业在安拓展业务、扩大投资、设立子公司依托核心旅游资源,拓展“旅游+新零售”领域等措施,培育壮大一批旅游业市场主体

(五)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市场主体。通过大力推进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发展文化产业、特色体育产业、家政服务业等措施,推进大数据+服务融合创新,支持市场主体营收稳定增长。通过实施外向型企业培育等措施,加大对外贸企业进出口支持力度,发展壮大外贸新业态。通过鼓励外贸企业积极发展跨境电商业务、开拓国际市场等措施,培育壮大一批现代服务业市场主体。

(六)培育壮大大数据产业市场主体。通过加快推进“011科创谷”配套设施、虹山湖数字生态科技园建设,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深入实施“万企融合”大行动等措施,培育壮大一批大数据产业市场主体。

(七)培育壮大高新技术市场主体。通过加强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建设,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鼓励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研究,共建科技创新平台等措施,培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市场主体。

(八)实施上市企业培育。通过完善上市企业培育机制,大力推进企业上市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建设等措施,培育打造一批上市企业。

(九)实施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培育。通过推进规上企业培育,建立“临规”企业培育库,稳定壮大在库规上企业,落实中小企业发展支持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支持重点人群创业创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等措施,培育壮大一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十)实施产业大招商。通过聚焦重点产业精准招商,突出园区产业首位度,以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为重点,开展全产业链招商等措施,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

四、保障措施

围绕财政金融、用地、能源、人才等方面,在用足用活国家、省已出台相关保障措施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从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资金支持、强化要素保障三个方面提出一系列切实有效工作措施,同时,市人民政府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通过强化督导考核和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崇尚创业、鼓励创新、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全力支持我市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

文件原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