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各级累计选派336名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扎根安顺市紫云自治县基层一线,在带动村民致富增收、提升乡村善治水平、激活振兴内生动力等方面接续奋战。
特色产业铺就“富民路”
向哲飞,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派驻猴场镇小湾村第一书记。2023年5月,他背着行囊来到紫云苗族村寨。
乡村振兴,农民增收是根本。“随着对村情民情的进一步了解,发现村内谋划推动产业发展思路不够开阔,党员老龄化和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不充分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近日,向哲飞告诉记者,“我尝试以‘党建联建’破局,力争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赢’。”
在他的带动下,小湾村与周边的四合、大田坝等村联合成立“1+3+N”党建联盟,以“红色堡垒锻造、联企兴村共建”六大行动为抓手,整合省直机关、高校、企业等资源,有效释放“1+1>2”的驻村帮扶效应。同时,大力推行“党员积分制”,将参与组织生活、带头发展产业等纳入考核,两年间发展3名90后致富带头人入党,培育“直播带货能手”岑仕江等一批年轻党员。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他带领村两委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畅通供应链。积极争取专家技术支持,对脆桃品种进行改良,推出“卡益脆桃”品牌,在提升糖度的同时畅通“冷链动脉”,年助农销售“卡益脆桃”1万余斤,带动种植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此外,组建“跨村产业联盟”,整合周边村寨蓝靛染布、苗绣等非遗产品,通过“高校+企业+电商”渠道,年助销农特产品50余万元。
在接续的帮扶下,小湾村现已建成苗族蓝靛文化广场、多元化水产养殖以及蓝靛特色农产品加工能力提升等项目,形成以蓝靛全产业链发展为主体,以驻村帮扶特色产业和订单农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业发展格局,乡村振兴动能不断激发。
治理创新激活“强动能”
组织发动群众是做好农村工作的重要基础。对此,紫云自治县党员教育中心主任彭国军深有感触,2021年5月,他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主动申请到该县坝羊镇红院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作为一个缺少农村工作经验的‘小白’,到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进组入户掌握村情实况。”28天时间,他遍访全村900余户人家,每到一户他耐心询问、仔细记录,并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
乡村建设中,彭国军与村两委班子大胆创新,探索并深化以村党支部为引领、村民自治为主体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四共”融合模式。以“商”为媒,发挥各部门、村两委、村民议事协商积极作用,为家乡建设提思路、选方向、定调子;以“建”为锚,通过规划引领、多方筹资、乡贤指导、群众参与等方式,加快乡村建设步伐;以“治”为本,推进村民自治、乡村法治、群众德治、一线数治互融共进,让文明底色更亮、幸福成色更足;以“享”为钥,实现致富产业、青山绿水、文明乡里、优质服务更大范围的成果共享。
在“四共”理念的牵引下,群众满意度达99%,村民在宜居乡村创建中主动捐资捐物、义务投工折资达360万余元,率先完成“两改两治理”试点村打造,实现所有村民小组亮化工程全覆盖。此外,争取资金1000余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整治提升,完成“小改大”1500余亩农田推广“稻油轮作”,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原来的每年5万元增加至41万元……
而今,红院村环境整洁、鲜花竞艳、道路清爽、院落干净,一幅基层善治的生动画卷正在红院舒展开来。
宜居创建绘就“新图景”
从昏暗泥泞的羊肠小道到明亮宽阔的水泥路;从杂草丛生的草地到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从满是浮萍和枯叶的污水沟到涓涓流淌的清泉……
如今的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沙戈村,宛如一幅加了滤镜的山水画。
2021年5月,紫云自治县财政局国有资产管理中心主任柳玉接过乡村振兴驻村帮扶“接力棒”,他一头扎进这个环境艰苦、村集体收入单一的小山村,始终谨记“一宣六帮”职责,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增进群众福祉的重要抓手,不断巩固提升人居环境质量,让乡村更宜居、更美丽,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建设宜居乡村,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怎么干’成为那时候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柳玉回忆道,“当时与村两委商议后,决定用好争取到的20万元宜居创建资金,以廖家寨、羊场寨为示范点缓慢推开。”
循着这一思路,在柳玉的带动下,通过回购农户闲置砂石材料、赠送水泥等方式,帮助村民硬化庭院400平方米,并积极与村民协商拆除部分危旧房屋,硬化解决污水沟渠4条、总长度约600米。组织村干部、农户一起,利用竹篾对进组道路边缘、门前闲置菜地等进行圈围,打造小花园和小菜园,目前已建成竹篮菜园约600平方米。
为营造更加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2022年,他与村两委干部多方奔走,争取获得县财政局、县农业银行等单位帮扶资金28万元,建成羊场寨组、沙戈组村民文化活动广场,总面积约3500平方米。此后一年,又利用单位帮扶资金71.25万元,购买太阳能路灯250盏,对全村主干道及公共区域全覆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